《Grand Maison Tokyo》被視為木村拓哉近年的代表作,「尾花夏樹」為他帶來不少年輕粉絲,亦更新了日劇圈內外觀眾對他的印象,讓他不再只是活於過去的黃金時代。故此電視台宣佈開拍續集企劃之時,自然令人期待,沒想到電影口碑兩極之餘,還搞出了日本版及國際版的風波!
雖然大家都在批評「又把好東西留在國內了」「現在是什麼年代?竟然要分本地版跟國際版?!」只是版本之別似乎並非單純的內容取捨,還涉及企劃的市場定位——以為日劇拍攝電影版,目標市場肯定是固有觀眾?《Grand Maison Paris》野心很大,看得出劇組想爭取的,不只是日劇版以外的觀眾,還有未必熟悉日劇本身的海外市場!
續集就是為國際市場而拍?
首先要搞清楚這次被稱為《Grand Maison Project》的續集企劃,共分兩部份:電影版《Grand Maison Paris》,以及作為銜接的一集特別篇《Grand Maison Tokyo Special》。兩者去年(2024年)12月底同時於日本登場,特別篇於29日播出並於國內串流平台上架,電影則於30日戲院公映,片長有117分鐘。海外觀眾從今年1月開始,可以在各自的串流平台(台灣是Friday及KKTV,香港則是Mytv Super),又或者於飛機上收看特別篇,然而大家現在戲院看到的電影版,就是砍掉劇版年輕班底(玉森裕太、寬一郎、吉谷彩子、中村杏,還有特別篇出現的窪田正孝)約五分鐘的戲份,片長僅112分鐘的「國際版」。

《Grand Maison Paris》的聯合國陣容對日劇版忠粉來說有點陌生。
如此安排已令日劇版忠粉不爽,加上電影故事猶如將日劇版的模式濃縮地重演——尾花不信任伙伴、在異地碰壁,與新成員產生衝突與磨合,了解到團結及自身文化才能贏得尊重,最後成功奪三星——甚至新成員(韓星玉澤演)佔戲極多,比有份參演電影的舊成員還要重,日劇版忠粉面對與期待不符的「續集」,自然對電影負評。

新成員玉澤演飾演韓籍甜品師,於電影版戲份極重。
反之,沒看過日劇版,或者看過但把內容忘光光(當然亦不知道電影與日劇版中間還有特別篇),原本亦沒有看日劇習慣(或者有看過,只是不在乎)的觀眾,同時本身有一定消費能力,對米芝蓮大廚亦有鑽研的高消費族群,就對電影版好評,除了享受畫面帶來的佳餚視覺震撼,亦會仔細分析劇情對名廚小林圭,或者巴黎三星米芝蓮餐廳負責人的涉指。
至於為何會出現國際版?事出必有因,並非故意為難亞洲區觀眾,而是的確有需要:電影去年(2024年)參加了西班牙的San Sebastiá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聖塞巴斯提安國際影展),此影展歷史悠久之餘,更以關注飲食電影(Culinary Zinema)聞名於世,《Grand Maison Paris》選擇搶先於日本公映前於影展作全球公映,不可能單純是「電影拍好了就拿去參展吧」。
因應目標市場更換料理監修?
事實上,電影版的製作名單,除了日劇原有班底,還有一位外國人名字——Jeremy Thomas,他是著名的英籍製片,亦曾為木村拓哉另一部參加過國際影展的電影《無限之住人》擔任監製,有理由相信整部電影的企劃,一開始是以參加西班牙影展為目標。

監製Jeremy Thomas(左)與鈴木京香參加西班牙的San Sebastiá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難怪電影版的故事滿滿「重啟人生」感,尤其尾花的個性回到日劇版初期般獨斷霸道,日劇版的成長完全不存在似的!但需要留意的是,電影版一開始對尾花的介紹字卡,只有「日本名廚.尾花夏樹到巴黎開餐廳,挑戰米芝蓮三星」,反而完全沒提當年國宴食物中毒令他敗走巴黎的事故,看得出劇組對電影版的定位,就是「平行時空」的尾花夏樹在巴黎挑戰米芝蓮三星?!
當然理解日劇版忠粉的感受,畢竟老主顧想看的續集,就是同一群小夥伴繼續於同一個場地打拼,就算要加入新成員新敵人,舊成員不能隨便離隊!只是大家忘記了《Grand Maison》系列IP的最大賣點:真實米芝蓮三星大廚的全方位支援,從場景、內容到菜式設計,高度配合劇組,才能向觀眾呈現米芝蓮餐飲業的架勢與氣派。

日本名廚岸田周三(中)從日劇版到特別篇一直支援劇組。
日劇版的「料理監修」顧問,就是日本國內的法國菜名廚岸田周三,他從2008年開始,連續十八年奪得日本米芝蓮三星,在日本地位超然。看他早前為特別篇撰寫的花絮,才知道他擔任監修的工作比想像中繁複——要跟編劇及製作人於創作劇本前詳細面談,然後到劇本初稿出來後,他再向劇組提供菜式建議,OK後正式安排拍攝,時間亦很緊張,甚至試過第一集出街時,他手頭上只有四集初稿的情況!日劇版的成功,部分原因的確要歸功於岸田周三。

於巴黎勇奪米芝蓮三星的小林圭(右)是電影版的一大賣點。
只是日劇版再成功,也不能依賴同一位名廚無限支援,加上目標市場有變,電影版自然要改變策略,找上了2020年於巴黎勇奪三星的日籍名廚小林圭。換了新的「料理監修」顧問,無論菜式或資料提供皆與岸田大為不同,相信小林圭為電影版提供了不少令人記住的對白,例如「如果法國人要在東京開壽司店,他們會拿到最優質的吞拿魚嗎?」但也許限於篇幅,日籍廚師如何在巴黎掙扎求存,就不如留在日本國內打拚的故事深刻。
難為編劇?本地延續比異地重啟討好
《Grand Maison》整個系列皆是原創劇本,由近年日本影視圈最炙手可熱的編劇黑岩勉負責。撇開系列長篇的漫畫改編如《王者天下》及《黃金神威》以外,特點是皆為電視劇(特別是日曜劇場),如《TOKYO MER~流動急症室~》、《My Family》及《Last Man-全盲搜查官-》,擅長長時間舖陳、埋梗與反轉,有時甚至花上五集時間,才讓觀眾從不耐煩變成驚嘆:「原來梗埋得那麼深!」(如2024年秋季的《全領域異常解決室》)

花了五集才進入狀態的《全領域異常解決室》為日劇迷津津樂道。
擁有這樣屬性的編劇,本身並不適合編寫相對短篇的電影(黑岩勉的電影履歷除了改編作品外,就只有日劇電影版),尤其像《Grand Maison Paris》這種看似是日劇版延續,其實是換舞台重啟故事的企劃,加上目標觀眾有變,看得出黑岩勉在劇本上的失措:既想保留日劇版的成功元素(如尾花從驕橫霸道到認識團體合作的重要、成員本身對烹飪的想法、眾人合力把完成事件的「戰隊模式」…等等),又要塞入大量「日本人在巴黎」的米芝蓮打拚冷知識(或者對小林圭的涉指),顯得內容太滿又走馬看花,不像日劇版能夠令觀眾留有餘韻。
反而特別篇在忠粉的口碑較好,不只因為有真正的「全員集合」,幕後由岸田周三繼續支援,還有黑岩勉能夠發揮所長,用系列作思維為故事帶來新局面:「Grand Maison Tokyo」餐廳因為疫情問題向現實低頭,早見倫子(鈴木京香)與大企業合作開發冷凍食品,卻因為兼任烹飪以外的工作,被指「已丟掉烹飪的熱情」導致失去所有米芝蓮星,此時倫子在京都的「Meilleur Kyoto」餐廳吃出了尾花的味道,卻被他回嗆「要結束失去烹飪熱情的Grand Maison Tokyo」…

特別篇尾花與祥平的對手戲短而精,令看日劇版時喜歡這對師徒CP(不是)的觀眾深感滿足。
雖然特別篇只有兩小時,篇幅跟電影一樣短,但從日劇版延伸的人物與情節發展,亦有提及新題目,例如:疫情如何影響高級餐飲業、「守」星比「奪」星更難、年輕成員如何扛下餐廳重任…尾花偽裝成與舊餐廳成員決裂的壞人,與他們(尤其是幾位年輕成員)的互動既有趣味,又輕易帶觀眾回到日劇版的氛圍。
特別篇也有新成員出現,他們不只是日本人(非關國籍歧視),而是並非石頭爆出來的人設:大反派是大企業老闆(北村一輝),利益與速度先行,不尊重美食的藝術;尾花的神秘「新」夥伴(窪田正孝),則是尾花等人舊巴黎餐廳的同僚,被設定為熟悉祥平(玉森裕太)的對手。因為設定較合理,兩位與舊成員的互動亦比較「順眼」,最後窪田的角色要加盟餐廳,亦令忠粉期待團隊的新發展,不像電影版的玉澤演從頭到尾都格格不入。
縱使日劇版忠粉有各種埋怨,在日本還是成功突破40億円,除了跟特別劇作綑綁式宣傳,以及海外版觀眾無緣相見的五分鐘之外,全文未有提及的導演塚原亞由子的技法,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限於篇幅,以及4月終於集齊的「香港塚原祭(擅自命名)」,她的導演技巧如何「救」了《Grand Maison Paris》,容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