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投資心法】寫給凡人如你我的股票投資入門ABC(四):為甚麼說落袋為安是虛,長持股票是實?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投資心法】寫給凡人如你我的股票投資入門ABC(四):為甚麼說落袋為安是虛,長持股票是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好像從第一天接觸投資開始,就一直被身邊的人(最多是我媽)告誡說,「股票漲得差不多就該要賣出了,有獲利而不吃,到頭來只會一場空。」

幾年前我還在香港生活時候,每天上下班通勤也會打開Podcast聽聽香港電台製作的財經節目,幾乎每個財經評論員都會給股票訂兩個價格,一個是買入價,一個是賣出價。好像在很多人世界觀當中,公司股價就「應該」要在某個區間內浮動,例如說大概20元到30元之間,因此應該慢慢等股價回落靠近20元再買,然後一旦漲到接近30元就賣出,這樣就已經有好幾成的獲利,十分豐美。同時,雖然市場上的確存在一些股票的股價是長期往上,但他們會認為都是被炒作、是泡沫,早晚要跌回來,千萬不要買。當然,這樣的「經驗教訓」也不是說毫無道理,純粹要看你買的是「投資」型股票,還是「投機」型股票。(具體分別詳見系列文第三篇

平心而論,適合拿來「投資」的股票是需要發掘的,特別在幾年前的港股市場。當時香港很多人都說,港股適合「投機」,美股適合「投資」,在港股的確多年來許多公司的股價就在那裡浮浮沉沉,這牽涉到當地整體政經實力。美國好理解,它是全球商業與科技創新中心、人才聚集地,我們現在身邊用到的許多互聯網服務幾乎全都來自美國,他們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亦不勝枚舉。至於香港,其實並沒有太多厲害的本地企業,許多傳統品牌也逐漸衰老,像是滙豐銀行、國泰航空(這與香港本地產業空洞化有關,詳情可參考本站另一篇文章),投資者體驗不好,錢都拿去炒房,自然兩地的氣氛會差非常多。最近香港恒生指數雖然稍有起色,但其實是因為成份股在過去幾年逐漸換血,新加入許多中資科網或生醫類股,情況與以前稍有不同。(但我個人對投資中資公司抱有相當多疑慮,這點以後另撰專文再述。)

「落袋為安」為甚麼讓我不安?

最近不管是美股還是台股,行情都相當不錯。身邊開始有些人說,賺那麼多為甚麼還不賣?落袋為安不好嗎?將股票賣掉變成現金,才是實質有賺到錢,否則都只不過是些帳面上跳來跳去的數字而已,搞不好哪天市場崩潰,股票就只能拿來當壁紙了。或是也有一些人說,市場起起伏伏,為甚麼要傻傻一直長期持有股票,中間抓些波段來吃不好嗎?而且賣掉有錢實際進到戶頭,才會有賺錢的感覺。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要先聲明一點,就是我並非主張一定要長期持有股票才能賺到錢,事實上我的確有認識一些人是可以透過衍生工具操作,再配合大量的技術分析捕捉時機買賣,而獲利頗豐。但是,這實在非常難,我自問也不是這塊料,所以只分享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長線投資心得,如果你是短線買賣的高手,就不要浪費時間讀我下面的文字了。

底下分成三個部分來回答上述疑問。第一是投資理念,第二是獲利機會,第三是資產選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62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美股投資十日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美股投資十日談
27.3K會員
802內容數
致力成為美股投資者的市場指南和行情溫度計。透過本專欄,讀者可以:一、掌握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心法;二、透過「歷史縱向估值法」,追蹤選定企業的財報表現;三、追蹤軟體股估值行情,尋找投資機會;四、掃瞄美股整體市場行情,洞察不同產業的資金流向;五、提供模擬組合紀錄,長期追蹤表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美股投資十日談 的其他內容
為甚麼Catherine Wood說:「標普500指數是史上最龐大的資本錯置之一,半數以上的股票遭被動的資產組合持有,這一點也不合理,太過向後看」?近年當紅的被動型指數化投資,真的是好的「投資」嗎?
投資為的是賺錢,但為甚麼說「賺大錢簡單,賺小錢困難」?為甚麼我幾乎不做傳統的「避險」手段,例如做空股市、買反向ETF,或是減持股票?我又如何為投資組合建立「安全幅度」以防範風險?
最近有朋友說想看點入門向的東西,那就來寫寫吧。 但平心而論,投資某程度上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每個人的條件都很不一樣,像是投入市場的時間點、家庭和職業背景、可用來投資的金額、可承受的風險程度,以及想追求的回報等,所以很難說有甚麼「放諸四海皆准」的投資法門。真要寫,可能也只能從我個人實際的經驗出發,來談一
昨晚TSLA股價漲到816元收市價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到7,735億美金。特斯拉不但市值超越了臉書,也令創辦人Elon Musk超越了Jeff Bezos成為全球首富。 我自己的投資組合當中,雖然也有配置1%左右的TSLA,目前獲利約172%左右,但事實上這已經是曾經錯誤賣出,後來硬著頭皮追價買回的
為甚麼Catherine Wood說:「標普500指數是史上最龐大的資本錯置之一,半數以上的股票遭被動的資產組合持有,這一點也不合理,太過向後看」?近年當紅的被動型指數化投資,真的是好的「投資」嗎?
投資為的是賺錢,但為甚麼說「賺大錢簡單,賺小錢困難」?為甚麼我幾乎不做傳統的「避險」手段,例如做空股市、買反向ETF,或是減持股票?我又如何為投資組合建立「安全幅度」以防範風險?
最近有朋友說想看點入門向的東西,那就來寫寫吧。 但平心而論,投資某程度上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每個人的條件都很不一樣,像是投入市場的時間點、家庭和職業背景、可用來投資的金額、可承受的風險程度,以及想追求的回報等,所以很難說有甚麼「放諸四海皆准」的投資法門。真要寫,可能也只能從我個人實際的經驗出發,來談一
昨晚TSLA股價漲到816元收市價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到7,735億美金。特斯拉不但市值超越了臉書,也令創辦人Elon Musk超越了Jeff Bezos成為全球首富。 我自己的投資組合當中,雖然也有配置1%左右的TSLA,目前獲利約172%左右,但事實上這已經是曾經錯誤賣出,後來硬著頭皮追價買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