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開發產品,需要籌措資金會發行債權憑證向大眾募資,這種債權憑證就是債券。
但是要吸引資金,擔任發行方的公司需要提供誘因,譬如定期向持有債券者支付利息、到期後償還本金。
延伸這個思維,思考一下工作本質,其實和債券發行的思維有諸多的雷同之處。
為了創新產品賺錢,除了需要募集資金外,公司還需要募集知識、經驗、勞力等人力資本進行開發,但對人力資本進行募資一樣要提供誘因,像是許諾定期支付薪水(利息),並到期末償還本金(退休金)。
這種募資作法其實是一種以「信用」作為核心,進行「跨期價值交換」的方式,購入債券者提供發行方資金,持有債權並由發行方支付的利息;員工提供人力資本,享有公司支付的薪資。
跟債券償付利息一樣,員工薪資是否入帳;退休時能否取回本金、退休金;債券會不會違約、公司會不會裁員;債券在次級市場上價格的消長、公司未來的發展性,都是選擇投入資金或工作時需考量的。
市場上的債券信用評等,主要是由像是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和惠譽國際(Fitch Rating)等信評機構對於公司的信用、償債能力進行評估,當然公司對於所發行債券的信用評等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畢竟發債規模、使用槓桿、提供利率等等,是公司在營運時都要納入整體考量的。
一般來說,被信評機構評等越高的公司,當不利於公司的事件發生時(金融海嘯、Covid-19等),會有較強的抵禦能力,事件對營運的影響會比較輕微,當然公司的營運狀況也會隨時空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到整體的償債能力。
像是由政府支付薪水的公務人員,因為政府的償債能力佳,無違約風險,相較於民間企業穩定,所以將自己的人力資本投入公部門,可視作買入政府公債;人力資本投入信用評等佳的企業,因為公司周轉上沒什麼大問題,支付薪資(償債能力)也沒有困難,違約風險低,可以視作視作買入投資等級公司債;投入信用評等不佳的企業,因為公司在營運、財務處理等方面可能潛藏較多的問題,對於公司償債能力不佳,違約風險高,可以視作買入非投資等級公司債。
有別於傳統資產配置方式,筆者認為不同的職業可以視為不同類型的債券,一併納入資產配置的考量,這樣的思考不一定會帶來更多的報酬,但至少囊括的面相會更廣,對風險的體悟會更加全面、深刻。
用上述觀點審視資產配置,一般人等於在職業生涯初期高估債券配置的比例,畢竟如果將薪資和退休金貼現計算後,即便很保守的利用傳統資產配置股債比6:4的作法來看,債券的比例還是偏高。至於應該如何進行妥適的資產配置,會在之後的文章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