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一片海,兩邊的世界都各自歌舞昇平似的,音樂節與演出如火如荼般的快速復甦回到一般人的眼界之中,但被關閉與嚴控的邊境,何時能有放鬆?
海那邊
幾週前,中國近年來成長最快的音樂節品牌所屬公司一口氣公布了將近十場活動準備在今年年中開辦。一時間整個社交平台可熱了,要不就是跟著轉發,要不就是相關從業者或上下游廠商開心的期待「生意」看到希望,即使是競爭同業,一樣開開心心的期盼這個「現象」的發生。
不過當時整個中國管理這個行業的最高主管機關甚至都還沒發布所謂的「解禁令」,也就是對於無論是室內或者戶外大型活動,基本上中央還是有個「緊箍咒」般的比例限制,大抵上就是即使要舉辦大型活動,如果在戶外的場地,需要遵從入場人數在可容納人數的30%~50%之間。眾所周知的是,各個地方政府當然有自己「解讀」與「審批」的權力,所以基本上就是大筆一揮,都直接給禁辦了。
對於這個原本就已經被疫情摧毀殆盡的產業來說,有能力有先見者,早已開始另謀出路,所以要不就是開始在新領域重新找到起步機會,要不就是直接解散另起爐灶。不是誇大其詞,而是整個行業的基本普遍情況。
而隨著真正的「解禁」公告發布,這才算是真正允許活動主辦方重新依照規定來申請活動舉辦的批准。此時反而感覺到大家雖然看似開開心心,但一定都是帶著酸楚的開心,畢竟真正能撐過這一年多的海嘯,還保有自己戰力,並且有方法去找到上游的項目合作來籌備未來的活動,確實是屈指可數。
簡單總結來說,這就像是一場少數人的狂歡盛典似的,有能力者開心的衝刺與準備,而其他更多數可能就只能看得到,卻無法分得一杯羹。更別說即使有活動找到這些僅存的相關產業業者,在能支付的價格上肯定一樣血流成河,這整體產業何時能真正復原,完全無法預估。
海這邊?
回頭看看相對起來因為對疫情控制即時且民眾自發意識極高,又加上醫護水平與資院的豐沛的台灣,疫情以來就處於一種「幾個月緊張一次,緊張後又完全不當一回事」的弔詭狀態。年前的一波守住第一道防線的醫院院內感染事件才讓大家著實緊張了一番,年後馬上所有地方馬上又回復了過往的常態,有主管機關支持的活動,可以把防疫暫時往旁邊「稍微挪一下」似的大肆舉辦,而許多中小型藝人與樂團也紛紛啟動了自己在小場地的巡迴演出。
對整個行業來說,當然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但看到最上游時,會發現這幾個月來的新作品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認真跟業內的工作者討論與一同探討,也真切感受到整體的創作能量正處於一種非常低落的狀態。
可以說是疫情看似沒有對這裡造成影響。但是因為疫情造成的各個主力品牌與企業緊縮自己贊助活動的預算,一步一步的也影響到整個業界的生態圈。或許一般民眾很難發現這個一下子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就此日積月累下去,最終就會發現這將會是一個黑暗至極的時代,沒有新作品跟上,沒有新的藝人出線接班,骨牌效應之下,會發生什麼問題?常人應該很容易就能推敲出來了。
主政單位在因應疫情的影響時,會衡量各個產業與領域的狀況來決定用什麼樣的政策加以輔導甚至扶持,但因為第一波襲擊又快又猛,當時的慌亂救助已經過去,此時期待還能見到真正有為的執政者能深入了解所有需要被關心的產業,透過資源分配的力量作為重新啟動的基礎,再讓這一把火能持續燃燒,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