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李義祥鑄下大錯的背後信念

    清明連假第一天,開往花東的台鐵太魯閣號408列車因為軌道邊坡施工工程包商李義祥的不當行為而脫軌撞山,造成49人死亡,200多人受傷。隨著檢查官調查,真相說明李義祥一連串不當做法才導致這次嚴重死傷,然而,與其大家一片痛罵李義祥,個人認為應去檢視李義祥做出這一連串不當決定背後的價值信念,才能真正杜絕未來出現千千萬萬個李義祥們。
    從已知的新聞報導中,李義祥一連串致命決定才造成這次慘痛傷亡事件。首先是李義祥為了標下台鐵邊坡工程,決定向擁有甲級營造的東新營造借牌標下該案;清明連假原不應到工地施工,李義祥卻決定偷偷開著工程車,載廢輪胎到工地掩埋;工程車行駛時不慎卡樹叢,不即刻通知台鐵,而自行去開怪手想拖上岸,導致工程車加速滑落。
    李義祥之所以會有這一連串的決策行為進而鑄下大錯,背後一定有一個價值信念。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採取行動,一定是相信這件事對我們是有益的,例如,每天早起去上學,是因為相信上學對將來的人生有所助益;願意陪伴年邁父母,是因為認為孝順父母是有道德的信念。我們的價值觀會告訴我們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通常愛、財富、成功、快樂、安全感⋯⋯等價值是我們認為重要的,這種價值稱之為「趨向型價值」。
    從李義祥一連串的決策行為,筆者想試著去檢視其背後的價值信念是什麼?李義祥的生活環境,筆者感到似曾相似,台灣鄉下城鎮,父母或左右鄰居們對後代子孫出社會後能否謀得一份不錯薪水的工作,作為孩子有沒有「出脫(成功)」的標準,若這家兒子能夠做到老闆,更是有大「出脫(成功)」,父母在鄉里間就很有面子,走路有風。
    對李義祥而言,他有能力擔任一家營造廠的老闆,有能力雇用一批工人,提供當地勞苦人工作機會,也能夠藉由這個能力養家活口,為家庭負起責任,在台鐵太魯閣號未出事前,相信李義祥在父母、妻兒眼裡都是一位「出脫(成功)」的人,由此推論,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何檢調在第一時間審問李義祥時,他第一個反應是「我的人生烏有了」。
    那麼李義祥的價值信念是怎麼產生的呢?台灣底層社會普偏對一個人是否「成功」有極簡化的刻板印象:成功=好的職業=高薪=有錢人,而這個台灣底層對一個人成功的定義,經過代代相傳後,形成一種人人盲從的價值信念。鄉里間的意見領袖永遠是鄉里中最有錢的人或是有錢可以選上民意代表的有權者,久而久之,底層市井小民盲從於簡化的「成功」文化,縱使「成功」背後需要造假、欺騙,不管是行使造假、欺騙的當事人或是其它見證者,也都會把它當成達到價值信念的必要之惡,合理化了這些手段,不會因為它違反了「道德」而有所反省。
    為何台灣底層社會對「成功」刻板印象導致文化盲從而沒有人提出反思呢?美國哲學諮商學者伊利特・科恩(Eliot D.Cohen)分析刻板印象思考模式一旦形式,即使反面證據擺在眼前,也會無動於衷,不容易根除。科恩形容這種刻板印象就會如黴菌般,在人類無知的心靈迅速繁殖,佔據一定的位置。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市場上找青年人對話,希望可以改變青年人因刻板印象而落入文化盲從,雖然蘇格拉底最後被迫服毒犧牲,但他所留下的哲學思辨傳統,對價值信念有更寬廣的認知與理解,進而修正謬誤的行為,追求德行的生命。若我們的社會不能建構出對德行生命追求的文化,仍然會被簡化的刻版價值信念所左右,「李義祥們」仍會一直存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裡,形成不定時炸彈。
    臺灣哲學諮商推動者輔大前校長黎建球教授提出「哲學諮商」三項原則中,有一項原則是「價值引領」,黎教授從事哲學研究工作40多年,認為歷代以來的東西方思想家或哲學家都有其獨到人生價值值得借鏡與參考。筆者也認為,透過歷代哲學家們對真(知識)善(道德)美(藝術)聖(形上)的討論與見解,能擴大化我們狹窄刻版印象認知,一步一步完善我們的信念,讓我們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與行動,減少鑄下大錯的機率。
    最後引述《論語・述而篇》中,至聖先師孔子講學四大要領「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孔子認為一個人一生行為一開始就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必須合乎「德」與「仁」,有了德與仁的準則,也才能「游於藝」。反觀現代教育,著重「藝」,看重技術能力,忽視「德」與「仁」,就如孔子這句話,沒有可依靠的「德與仁」,「藝」成了僵化的知識,游不動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