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55年起開始營運的巴拿馬運河鐵路,2001年整修重新載客營運後、復古風的車廂、橫貫整個大陸的特殊意涵,讓置身其間的人產生時空交會的錯覺。
在火車上,我一直想到王家衛導演的電影2046。
清晨下了一場雨,水汽氤氤中,旅伴艾蜜莉亞老師和我從巴拿馬市叫了一台計程車往位於巴爾博亞(Balboa)的火車站。連計程車司機都不太熟悉車站的位置,顯然並不是個遊客繁多的景點。
巴拿馬境內並無鐵路大眾運輸,因此這唯一的一條巴拿馬運河鐵路兩頭的車站,就變成巴拿馬唯二的火車站。儘管事前並無太多想像,看到車站外觀時,我還是為它不太起眼的外觀小失望了一下。
一天僅有一個車次的車站,人並不多,且明顯的、多是觀光客。想想也是,僅一小時車程、單程要價25美金的車資,除了觀光客外,願意花這個錢的應該少之又少。
排隊購票後過了驗票口即是長長的月台。月台上方觀光感濃厚的橫列著各國語的「歡迎光臨」。去搭火車那年(2014年)巴拿馬仍是台灣的邦交國,月台上的漢字歡迎光臨寫的可是繁體。
儘管車頭後掛著長長一串的車廂,但車頂有透明窗的觀景車廂(頭等車廂?)卻只有一節。在不劃位的情況下、熱心的路人提醒在月台慢慢拍照的我們趕快上觀景車廂找位置,限量是殘酷的、慢了或許就沒有位置了。
坐定後火車慢慢開始移動離站,服務人員為這些早起搭車的遊人每人送上一杯咖啡。
愛看風景/拍照的我們很快就發現,由於冷氣太冷及室外過於溫暖潮濕,觀景車廂的玻璃窗外都凝結一層水霧,根本不可能「觀景」!
我們隨即拿著咖啡向後探索這列火車的其他節車廂,而多數時間,我們其實是站在車廂與車廂間的銜接處張望外頭的景色。
隨著火車慢慢把巴拿馬市拋在後方,首先映入眼中的地景是連結南、北美洲的美洲大橋以及旁邊運河畔的貨櫃起落臂。
接著火車就經過了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側的Miraflores閘口,也就是一般大家聽說船會爬樓梯的地方。
搭火車這年是2014年,於1914運河完工剛好一百年。這年在在Miraflores閘口可以看到漆上了慶祝字樣。
巴拿馬運河火車多數路線都貼著巴拿馬運河(或甚至行駛在湖面橋樑上),因而沿途不時都會看到運河及運河上的大船身影。
而當火車行駛到甘博亞鐵橋,就會看到橋旁緊貼著公路,由於路面窄小還有號誌管制單向通行。
過了甘博亞橋後,兩側的地景多半是森林或是湖泊,我們轉往室內拍些木質車廂照。雖然我們都不是網美風格、但車廂真的很好拍!
即將抵達終點箇朗(Colón)前,鐵路公司還準備了小餐盒。
這個小餐盒重要的不是裡面的東西,而是外盒上有火車行駛路線圖和巴拿馬運河相對位置。
箇朗月台比早上上車的巴爾博亞更乏善可陳,且治安惡名昭彰,我們下車也不敢多逗留,趕緊找尋我們的司機就匆匆跳上車,草草結束這趟巴拿馬運河鐵路之旅。
最後額外的插曲,是那天在箇朗的運河邊(大西洋側)、我們還巧遇了這年即將用在運河擴建的新閘門,後來其中數片運到太平洋側安裝於Miraflores閘口,也算是見證巴拿馬運河史上的大事。
運河的擴建讓通行船隻的寬度由32米提升至55米,2016年正式完工通航(那年雖然我已經離開巴拿馬,蔡英文總統還出訪巴拿馬,可惜後來不久就斷交了)。
隨著運河擴建,一度因超巴拿馬運河極限無法通行的巨大船隻也可以開始航行在巴拿馬運河上,大大縮短兩大洋間的航運時間。
-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歡迎逛逛我的專題,這是在巴拿馬兩年留下最真實的第一手紀錄,歡迎你來跟著我的圖文進入巴拿馬散記中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