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認烘焙的成功與否?要從你訂立的目標來確定。
用水煮蛋來舉個例子,這次的目標是做出溏心蛋,蛋白全熟的基礎上,蛋黃呈現半凝固的狀態,選擇哪種雞蛋?要用多大的鍋子?用多少水?水滾後維持幾秒關火?保溫多久時間?因為無法看穿雞蛋內部的蛋黃狀態,只能用”經驗”來判斷,而經驗的累積就是從失敗開始的。
無論如何,蛋黃過熟或是半熟都是可以食用的,就結果”食用”來說並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如果要用”溏心蛋”的目標來說,蛋黃的半凝固程度怎麼判斷?熟與不熟的比例是多少?這種評判就看烹飪者的目標與食用者的期待了。
在多次的嘗試與微調烹煮的過程,會根據現有的鍋子大小與雞蛋的選擇評估出一個適當的”方法”,採用的方法能夠產出品質差異不大的成品,這就是有效的”技術”。
烘焙的成功與否,在多次烘焙後會逐漸建立起一個合格的標準,這個由烘焙者”心理有數”的標準則是”烘焙後→沖煮→品嘗”,喝起來好喝嗎?跟資料上的味道相符合嗎?有水果風味嗎?就這初期的烘焙階段來說,連品嘗的標準都很模糊,所謂的”成功”可能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容易達成。
烘焙咖啡之前,首先討論的是沖煮品嘗的方法,選擇一個對自己較”習慣”的沖煮方式做為烘焙後的品嘗,要不要特別去學習”杯測”的程序?這一點就看每個人的”時間、金錢”,因為杯測包含了味覺的調整與標準化,對於剛開始接觸咖啡的人來說,對於”美味”的基準還尚未有個輪廓,這些大量的風味尚未累積在資料庫內,要立刻能有”風味的概念”是過於強人所難了。
就我的角度,先試著去接受咖啡的味道,等喝多習慣後,才能有辨別味道的”餘裕”。
烘焙咖啡之前,首先討論的是沖煮品嘗的方法,選擇一個對自己較”習慣”的沖煮方式做為烘焙後的品嘗。
自己烘焙咖啡通常是烘給自己喝,習慣的沖煮方式,手沖、虹吸、法式濾壓、義式濃縮等各種沖煮方式對應的烘焙方式都不同,以烘焙給自己喝的前提來說,烘焙的目的當然是以自己覺的好喝為首要目的。用現有的沖煮設備來做為”杯測”的方式吧!
就手沖來說,你可能會想,有那麼多的沖煮手法、種類繁多的手沖壺、各式各樣的濾杯、價格不一的磨豆機,哪個比較好?
現實就是預算內的最好!
買的到能用的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說真的,諸多咖啡設備永遠買不完,初期真要花點錢滿足自己的話,可以考慮買個喜歡的杯子,至少沒喝咖啡也能喝茶不是嗎?
確立了沖煮的方式,對於烘焙後的味道至少有個可以評判的方法。
烘豆的人都會期待自己烘出來的咖啡豆無論怎麼沖煮都能好喝,但是水煮蛋也有個人喜好的問題,何況咖啡呢?自己嘗試烘焙的基本目標除了新鮮外,美味的標準要逐漸構建,別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