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2022 線上讀書會整體設計說明

    「線上讀書會」最開始是一種「有求就應」的發展模式:父母們想讀哪本書 (或主題),我就開特定的讀書會,5年多下來也慢慢累積出一個脈絡。隨著愈來愈多新朋友加入,這個脈絡不再是「共識」,而成為需要清楚敘述的「說明」,幫助大家決定是否跳入這書坑 (誤)。
    對線上讀書會有興趣的朋友,請先參閱:https://bit.ly/3noMh7N,及2022 年的主題:https://bit.ly/3oEgtLK
    以下內容為「補充」,及「2022 年整體設計說明」

    一、補充:
    1. 這不是一個「告訴你如何讀這本書」的讀書會:
    許多讀書會的 賣點/服務/強項 是以簡明扼要+精彩生動的介紹幫助參與者快速理解,甚至提供「畫重點」、「書摘」,及透過公開平台提供討論空間。上述服務:我都沒有XD。
    上述「理解書籍」的任務,我認為是參與者的義務。也就是說,請用自己的方法把書讀完。當然,可以在讀書會中提出任何問題,我會盡心盡力回覆,但我不會「幫你讀書」。
    另外,沒有紛雜的公眾討論,而是小班 (最多12人) 設計,讓每個提問、討論不會被忽略,且被清楚回覆。
    期待大家投入的是「心得/收穫/困惑/延伸閱讀/行動」,甚至這本書如何影響你做出什麼決定? 這些決定可能會帶你到什麼地方? 你如何看待這個改變的自己? …等等。因此與其說是讀書會,我們可能更像是「讀書+陪伴/支持/成長團體」。
    2. 客製化/探索式 作業反饋:
    「作業」是線上讀書會最獨特的部分。
    每份作業都像是一次單獨的心靈探索,從指定讀物延伸出一座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橋,讓參與者能用自己的速度完成每次旅程 (=作業)。作業的範圍很廣,可以逐題回覆,也可以挑選自己最有感的。
    成員們曾告訴我,讀我的回覆/反饋像是經歷一次諮商—但提供諮商服務不是我的初衷也非計畫,而是當你用心用情的寫下自己,我的回覆自然會呼應你的內在。若因此感到被理解、甚至被療癒,我感到欣慰與榮幸 (但那不是作業的原始目的囉)。

    二、2022 年主題安排介紹
    2022 共推出八個線上讀書會,期待透過一次次的討論與作業反饋,陪伴你成為有能的父母、自我接納的成人 -- 兩者並進,我們便有機會在成長中體驗育兒的各種可能,並帶著勇氣與自信面對挑戰。
    依時間 (同時也是建議的閱讀順序) 推出的讀書會皆可分別報名,介紹如下 (日期及指定讀物請見 bit.ly/3oEgtLK):
    1. 探索原生家庭
    薩提爾女士相信,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來自於從小在原生家庭的經驗。探索原生家庭,是為了幫助我們看見父母是盡力的,以他們所知的一切、擁有的資源養育我們。然而,因為沒有機會產生新的觀點,也無法療癒自己的傷,他們不斷嘗試舊的、慣性的無效方法,以致帶給孩子負面影響。
    雖然帶著傷長大,但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有能力、也可以為自己負責。透過成人眼光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便有能力產生新的觀點,立下合理的期待。停止複製過去無效的應對,為現在的家帶入新的互動模式。
    自我成長的第一步:開啟覺察與接納,從探索原生家庭開始。
    【2022「探索原生家庭」線上讀書會:bit.ly/3p74hDy
    2. 覺醒父母
    探索原生家庭,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慣性反應,理解對家庭、親密關係、孩子的期待是從哪裡來的,也更清楚看見為什麼我們會成為現在的樣子。《覺醒父母》:一本不講方法,深談心法的好書,則引導我們從自己的心靈開始,與孩子在「人」的層次連結。
    我們經常以「父母」的角色與孩子相處:擔心他們變成草莓,害怕沒有盡好父母職責….卻疏忽傾聽、忘記陪伴。我們經常以「過去當孩子的經驗」來與孩子互動,例如,當管教、糾正孩子、孩子出言反駁時,我們想得不是「你怎麼了?」,而是「你膽敢!!」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怒火填膺?
    《覺醒父母》邀請我們深讀細想,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究竟是誰? 我們對待的是當下的孩子,還是小時候的自己? 把握人生因養育孩子而開啟的第二次「成長期」如實地接納 孩子、和自己的本貌。
    【2022《覺醒父母》線上讀書會:https://bit.ly/3D1gfn7
    3. 薩提爾模式與家庭
    若說《覺醒父母》是骨,「薩提爾模式」則為血肉。我們知道要把孩子視為獨立人格,讓自己活在當下,不要相信「想法」是事實,也儘可能處理積累的情緒毒瘤….問題是….怎麼做?!
    薩提爾模式近年已被刻意強調為一種溝通、對話工具,然而其真正的核心是「與自己連結」。畢竟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或說,改變他人之前,我們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 改變他人,為的是誰的好處? 在對話之前,若無法建立與自己和諧相處,對話也失去意義。
    此讀書會強調從自我探索開始,了解自己內在的各種聲音與訊息,嘗試用一致性的、照顧自我/他人/情境的方式溝通,並允許對方也這樣做。透過學習冰山隱喻、溝通姿態,及其他學習工具,我們學習成為自己的主人,壯大經常疲弱的自我價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2022「薩提爾模式與家庭」線上讀書會:https://bit.ly/3FTYoAa
    4. 正念覺察與情緒
    正念 (mindfulness) 近年火紅,但其實是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普遍常見的觀念。正念可以看成靜觀、靜心,是一種單純活在當下,不被慣性反應控制,享受「活著」的練習/修行。
    正念不只是放空,也不以成為禪修大師為目標,而是更覺知的感受每一刻。科學研究已證明正念練習對於壓力、情緒症狀都有非常好的療效;壓力的緩解與情緒的舒緩,直接、間接都有助於家庭生活滿意度的提升。
    學習正念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不需要啃好幾本大作,觀念簡明扼要,需要的是練習與經驗討論。一次五週的讀書會,足夠讓你學會相關的理論與做法,接著就能自己踏上一生的正念之途。
    【2022「正念覺察與情緒」線上讀書會:http://bit.ly/3DbxdiL
    5. 孩子與惡
    「她是故意的,這麼壞,一定要教訓!」 「講幾百次還是照做,簡直是本性難改!」 「天啊怎麼可能~家裡學校都沒教,他怎麼會這些?! 果然人性本惡~~!」
    性惡性善從古爭到今,有了孩子甚至爭到家裡的每個角落…每件大小事。如果孩子天性使然會作「惡」,那個「惡」是什麼? 是種劣根性,為人母父一定要去之而後快?
    還是,孩子的惡是「不符合父母價值的行為」,看是要強迫孩子改變,或是父母調整期待? 如果某種行為換個環境就能被接受,還能稱之為惡,視其為壞?
    如果惡是無意義的隨機嘗試,忽略就好? 教過卻又繼續做,即使是公然的、無法被社會接受的不當行為,究竟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孩子可以從這些行為中得到什麼,可能是有益於成長的? 會不會照顧者的反應,反而加重這些惡的表現?!
    我們也曾是孩子,也許同樣曾掙扎於大人用力貼下的「惡」標籤;現在面對孩子,我們可以貼標籤,也可以學習更好的陪伴。
    【2022《孩子與惡》線上讀書會:https://bit.ly/3oe62zx
    6. 男孩與教養
    男孩、女孩的教養皆有其難處,但也許男孩在外顯行為上較易帶給照顧者挑戰,且主要照顧者 (母親) 對男孩行為的不熟悉、不夠理解,加劇親子間的衝突與誤會,因此對於針對男孩的教養學習日益殷切。
    除了情緒表達是許多男孩的罩門外 (主因來自成人與社會的期待),包括暴力、性、3C使用…等課題,也是男孩成長路上的大關卡。看見社會對性別的偏見是如何造成男性的優勢與劣勢,並透過觀察與同理身邊不同年齡層的男性 (例: 父親、伴侶、主管),開始對男孩的教養更自在也自信。
    【2022「男孩與教養」線上讀書會:https://bit.ly/31joJJm
    7.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我一向認為手足間有其緣分,但同時,父母的陪伴與教養絕對可以啟到關鍵作用。增進手足情的作法,很可能跟你一直以來相信的反其道而行:不過度介入,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處罰,強調共好。每個家庭在上述大原則下都有各具特色的做法,在讀書會裡互相學習。
    然而,手足相處經常是「家庭整體氛圍」的縮影,讀書會中也邀請成員們思考自己的手足經驗,伴侶的手足經驗,及夫妻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是否在手足衝突中扮演激化的角色。
    手足能不能情同手足需要緣分,但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是身為父母可以努力嘗試的^^。
    【2022《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線上讀書會:http://bit.ly/3qpWJu3
    8. 教養不糾結,一起轉大人
    教養非身外之物,也不是一門須由外人教導的學問,我們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擁有豐富的資源。教養的困難來自於社會對親職的期待、我們對孩子的責任感、及日常生活帶來的無窮壓力,而面對之道無他:重新取捨,整合自己,保持開放與創意。
    我的兩本書主題都緊扣住父母自身的成長與整合,我們不需要變得更好,只要多點認識自己,做出新的選擇與決定。坊間任何看似如何銷魂強大的教養論、對話法,都可能不適合你和你的家人;至於什麼是適合你們的,我們一起在讀書會裡探索可能的答案^^。
    【2022【教養不糾結,一起轉大人】線上讀書會:https://bit.ly/3Ifl5Rx
    以上 2022 線上讀書會計畫,希望大家都擁有豐富且充滿觸動的學習經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