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沒有要介紹節目也沒有要防雷,喵~)
韓綜《黑白大廚》把美食節目做到極致,也觸動觀眾各種情感與討論興致。我花10天看完全季,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1. 階級與飲食文化
飲食即生活,生活即階級。雖然節目開宗明義就說料理階級大戰,還好也沒刻意炒作對立,可是 “吃” 本身就有滿滿的階級感,否則各社群媒體何以滿滿的 “美食分享照片/影片”?
中國古代皇帝的食物不是一般人可以吃的,美其名是 “禮儀”:什麼名分的人各有其吃穿用度,但其實就是 “階級”:你什麼東西憑什麼吃皇帝的食物?!食物本身、吃的人就有位階高低,何況背後蒸煮炒炸之武林高手?
而有學校有證照的專業自然也就有階級,不然大家拚死拚活是吃飽太閒?美食節目搞階級大戰整個就合理到不行。風靡萬千宅男的星爺神作《食神》講的也是高高在上的大廚如何跌落人間,嚐盡世間百味方畢其功於一役,假叉燒實真銷魂。
其實,早期美國的 Iron Chef 就在做一樣的事情,只是(至少嘴巴上)崇尚平等的美國人不會大喇喇地用階級當噱頭,而是強調 “挑戰”,所謂的一般廚師挑戰 “公認大咖” 的 Iron Chef,這裡有沒有階級翻轉的意味請自行斟酌。
大廚翻車,小廚逆上的階級翻轉戲碼自帶流量,因此在美國紅了好幾季後,整個硬體軟體大升級的《黑白大廚》自是賣到發紫!
2. 階級的最佳拍檔:競賽/考試
打開中國電視史….啊不是,階級史。階級的淋漓盡致莫屬九品芝麻官…啊不是,九品中正制,其弊端催出隋唐的科舉考試。考試最大的優點是公平,剛好劍指階級最大的缺點:不公平。所以在《黑白大廚》第二輪比賽兩位評審戴眼罩,不然看到呂敬來跟外送員,我真不曉得你的味蕾有可能背叛你的眼睛,送呂大廚回家吃自己?
比賽自是一種考試,而當比賽 “多元化” 時,打破階級的力道就更強了。《黑白大廚》每一關比賽都營造人人有機會的氛圍,當然你可以說 “唉唷大廚怎麼可能用那種怪食材” 等運氣論,但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而最後的冠軍不可能只靠運氣;加上若有意強調階級翻轉的可能….只能說所謂的大廚是在某些條件下的強者,但其他廚師也有其可敬之處。
而每一次的白大廚落馬,也讓我們看見階級的另一個致命傷:僵化。畢竟大廚當久了,有些事不會自己作,菜色可能也缺乏創新,更別說嘗試新食材。身邊聚攏的也多趨炎附勢,廚藝繼續精進的難度自然提升。而黑廚要推倒前浪需要的除了實力,考試/競賽這樣的 “機會” 同樣重要。
3. 心態決定沒有一切也超過一半
第四輪的黑白切 (黑白廚混合組隊開餐廳) 大概是最有創意的、也看得最過癮。但最讓人大抱不平的,是三組人馬都分好工、確定菜單後,每組必須 “釋出” 一名組員,三人合體再開一家餐廳。由於準備時間少人一截,加上那種 “被裁掉” (即使有人自願) 的低迷氛圍,三人很快地就決定端出自己的最強料理。
他們的決定合情合理 (他們與第三名非常接近),不但節省討論時間也可一展長才,但那當下有幾秒我還是覺得他們 “放棄了”,應該說放棄好好玩這一回合。這一輪不只比廚藝,也比經營、創意、領導、團隊 ,也許是節目刻意為之,沒有看到他們花心思在整合資源,成就一家屬於 “他們的” 餐廳。
如果用 Losers’ Paradise 來當店名,菜色可保持又有故事可行銷?三位韓國人兩位中華一位日式料理,來個 “韓日中的美味邂逅”?或是專打總統天丼?怎麼樣都可以,但當下只覺得團隊散了,集結不起來,成了單打獨鬥、偶而支援的三人組 ß 這是製作單位意圖呈現的?
對我這整個很警世:保持鬥志,發揮/鼓勵領導,既然玩下去就別退回舒適圈….直到結束。放棄 (即使只有某層面),就輸了。
4. 雜談
參賽廚師我最喜歡 “崔鉉碩”。在幾年前不可能是他,但我現在愈來愈能欣賞一個人的愛炫自信是出於熱情與鬥志,崔主廚善用所有資源,是最全能的參賽者。
但我最想 “三星” 或 “愛德華李” 贏得比賽,兩人相似度極高,可惜在決賽前即需一戰。
最想品嘗的廚師料理是阿姨無菜單料理,看兩位評審只要吃到她的菜都是欲罷不能….感覺要道地韓式吃到飽,就只有她了!
《黑白大廚》,請吃飽、或邊吃東西時才能看,不然會讓人餓到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