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有一段閒暇的時光,卻不知該把這段時光放往何處,你大可以讓它隨著九龍的馬頭涌道飄去,那裡,有一棟「中國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將西方的建築理念融合到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法中的建築),
[1]它的宏偉,真有不可說的神奇:走進正門,左右是暮鼓晨鐘,門上有中式斗栱(雖則不是真的),綠瓦紅磚;更上的是替代瑞獸的白鴿,白鴿那聖靈的身份,已經暗暗點出了這棟建築的名字——聖三一座堂,一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而歷史,在英國打開中國大門後,不偏不倚地選中了它,並要它把福音傳入九龍寨城,於是,我們從此看見了香港的1937;看見了基督宗教和中國文化的融合;看見了這種融合,如何在本色化的建築特色中,生根發芽。
讓我從本色化的建築特色為起點,看進基督宗教和中國文化的融合,看進教堂的第一眼:那墻身藍色的螺旋雲紋就讓我移不開眼。雲紋可分中國文化和基督宗教兩個角度來看:從中國文化的視角來看,中國建築在各種年代都常用雲紋,漢代有雲紋瓦當,唐代山西五臺佛光寺有朵雲紋,宋代河北定州淨眾院有如意雲紋,元代山西青龍寺又有祥雲雲紋;而雲紋又有表示天和置身於天的意思,經《易經》有言:「雲從龍,龍起則雲生」;詩《白華》又言:「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足以證明這點。而從基督宗教的視角看來,雲紋代表了上帝的臨在;而雲亦有天的意思
[2]。而在這兩個角度下的聖三一座堂的雲紋,則同時指向了一個根本意義——上帝的臨在與無處不在,這點又由以上所說的兩種文化對雲紋的理解所融合,並以此加以詮釋:為了讓信徒感受上帝的臨在與無處不在,所以,聖三一座堂用了中國百姓熟悉的雲紋這建築裝飾,來表達基督教雲紋的意思(上帝的臨在),這點展現在座堂的雲紋上——「座堂的主殿的四面牆身及窗花,由地面至樑柱,甚至講道臺的如意紋」,都滿是雲紋。而在上帝的臨在與無處不在的具體內容中,座堂更想讓信徒感受「在地若天」、「天人合一」這種感覺,因此,座堂才用了代表天的雲紋。(雲紋表示天這一點在兩個文化中是同一的)
從上帝的臨在與無處不在,和其內容「在地若天」,這被兩種文化詮釋的建築特色,作為文化關係的研究切入點,我認為:它開出了一種新的基督宗教和中國文化的融合的果實,那就是點出基督信仰的本質——生命體驗。我的意思是:聖三一座堂的雲紋融合了兩種文化,而我發現,這種「融合」,不止是外表建築層面的「外表本色化」,也不止是理論教義層面的內容本色化,而是更深一層的,生命感受上的本色化——生命體驗。這種體驗是,我們從基督宗教的教導的角度出發,通過看到建築,通過聽到教義,去重新以體驗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我們的生命(譬如靈修,譬如在以基督精神服務人群時的觸動),而這生命體驗,才是一個信仰的本質和最終目的,而不止是外表的建築和理論的教義。如果以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去詮釋我說的生命體驗(用生命教育這個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更進一步地闡述生命體驗的意思),那麼,就是以基督教的教導,去體驗,探索我的生命:「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麼活著,我又能如何活出(基督所說的有價值)的生命?」,
[3]並在往後的人生裡不斷地去實踐和感受。
而我認為,聖三一座堂就以雲紋環境的方式,去讓我們用這種途徑來感受這種生命體驗——置身於信仰中,與上帝同在,最終,我們因著信仰而走出教堂,體驗生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去傳福音,去實踐,去服務。其中,雲紋這個工具因為被中國百姓所熟知,而讓生命體驗對中國人來說更自然,中國百姓更易體驗於其中;同時,雲紋這個工具以中國對雲的理解,去詮釋這種生命體驗的方式。
[1]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網頁。 欣賞宗教建築:體驗學習中華文化、人文素養與靈性追尋。https://www.eduhk.hk/religious-buildings/htc-teachers.html (民110年11月25日)。
[2] 以下引文可證此點:「祂又告訴門徒人子再來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 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其形象與上帝相同。」
[3] 林四皓等,《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橄欖,民101),頁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