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2022/1/9)中午到台北參加建中同學會,有20位同學和高一導師陳老師熱情參與。
在建中讀三年書,待過兩個班級。我和高一這一班同班一年半,一起參與過高一上、下和高二上的多項校內大型班際競賽活動,所以大家感情非常好,熱情洋溢的友誼從青春年少一直維繫至今。
我們高一的班導師陳一燊老師教歷史,和我們班的感情極好。她保存了我們高一入學時全班同學填寫的新生學籍資料及高一活動的照片,在民國100年我們舉辦同學會時她把資料帶來和同學分享。看到三十年前自己的呆萌樣被導師原樣保存著,同學們既興奮又感動。
高一是尚未進行分組(自然組和社會組,甲組和丙組)前的班級,把不同天分的同學冶於一爐,同學們日後的發展和成就就顯得非常多元。
我們高一這一班在升高二時是自然組,有兩位同學在升高二時選擇就讀社會組班。高二下學校又設立兩班新的社會組班,我和三位同學就在高二下轉到新成立的社會組班就讀。原本高一這一班在升高三時又分別拆成甲組(理工)班和丙組(醫農)班;也有幾位同學在高三才轉到社會組班,又和我們重逢。
高中畢業後我們高一這一班就開始辦同學會,大家熱情分享就讀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學習心得。大學畢業當完兵,人生的路徑開始變複雜,有些同學繼續攻讀碩博士,有些同學出國深造一去不返,大部分同學投入職場。同學會不再每年舉辦,而是改成誰結婚了大家去參加婚宴同時變成同學會。後來大家忙著自己的職涯發展,該結婚的也都結完了,全班性的同學會就中斷好長一段時間。
民國100年,在班上幾位熱心同學的號召、聯絡下,我們重新開始舉辦同學會,而且年年舉辦,至今不輟。陳一燊老師只要在國內,一定偕師丈一同出席。十二年來,住在屏東的我大概只有缺席過一、兩次,所以老師和同學們經常把我當成典範。
其實,同學會剛恢復舉辦時,自己對要不要大老遠去台北和同學相聚,心理也是犯嘀咕的。那時剛買地蓋房子,手頭很緊,非公務出差去一趟台北,實在是一項不必要的行程;此外,自己當時的學術生涯走得有些波折,人嘛,總難免會比較,而那時候班上很多同學已經功成名就了…。但心裡懷念青春年少和同學們建立的情誼,還是咬著牙去了。
民國100年參加睽違已久的同學會,除了看到陳一燊老師帶來令我們感動的青春年少紀錄,當年常被我們這些大男孩欺負的年輕美麗的國文老師也來了。雖然多年不見,同學們很快就融為一體,熱情分享各自的職涯歷程和家庭生活點滴。那次同學會我很早就到會場,然後就開始扮演攝影師,用專門帶去的數位相機(當時的手機照相功能還不行)為每一位同學留下清晰的大頭照。我也藉著拍照的機會和每一位同學小聊一下,分享彼此的近況。
民國100年的同學會辦得非常成功,餐會後大家還回到母校巡禮一番,看到久違的建中校園有一些大的變化:簇新的現代化圖書館,新蓋的夢紅樓也即將完工,過去塵土飛揚的戈壁大沙漠操場已經完全綠化了,每間普通教室都裝了冷氣、視聽設備、個人置物櫃和傘架,高三教室外有許多應景的粽子造型飾品(象徵包中)…。最後的重頭戲是在建中紅樓前面拍大合照,陳老師帶來的珍貴紀念物中有一項就是我們高一時全班在紅樓前面拍的大合照,今昔對比,當年狂狷的少年郎們明顯地看起來更有智慧了。
過去十幾年來,高一同學會年年在一月初舉辦,以方便旅外返台過年的同學和老師可以藉機參加。每位同學的人生境遇不同,參加活動的熱情當然也因人而異。很多同學是年年都來,有些同學是隔幾年來參加一次。現在社群媒體發達,有些居住在國外的同學勤於在Line群組和FB上和大家寒暄分享,偶而回國也不忘把時間調到可以來參加同學會。
我勤於出席同學會,因為每次都覺得不虛此行。同學們各自在文、法、商、理、工、醫、農領域發展,大家都有豐富的職涯經驗,許多同學早已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有幾位同學更已有世界級的成就。每次參加同學會,都會和兩、三位在餐桌上坐附近座位的同學深談,自己問幾個白癡問題,同學們就用他的畢生所學回答你,那個知識的嚮宴遠比餐桌上的美食更令我大快朵頤。印象所及,我幾乎每次參加同學會都沒吃飽。忙著聆聽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職涯歷程、以及用滿腹誠意回答我提出的白痴問題,知識瞬間增長帶來的喜悅常常讓我忘記用餐。
班上很多同學在專業上有傑出表現,略記述如下。
我們的班長,和我一起同班三年,三年六個學期都當班長。他是傑出的司法官,現在是司法院的廳長。
班上有三位台大教授。分別任教於台大電機系、台大政治系和台大醫學系。
班上還有多位同學在大學任教。分別是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兩位)、台中科技大學財金系及國貿系(兩位)、東海大學物理系(一位)以及屏東大學會計系(敝人在下我)。在台中科大任教的李同學,擁有物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及歷史學博士三個博士學位,真正是學識淵博。
班上當醫師的同學不少,其中西醫師有六位(臺大醫院、高雄長庚、台北馬偕、嘉義聖馬爾定…)、中醫師一位、牙醫師一位。班上有三位同學從台大醫學系畢業,一位在台大醫學系及醫院任教和執業、一位在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另一位是醫師科學家,擁有台大電機博士學位,目前從事癌症治療研究及氫燃料電池研究。上週去參加同學會,和這位電機博士醫師同學在會後聊了兩個小時,聽他侃侃而談自己的研究發明成果,以及他那位23歲就取得博士學位的天才兒子加入他領導的尖端研發團隊,覺得未來班上有希望誕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班上在產業界工作的同學最多。在我們這個年紀,很多人都已位居總經理、資深協理、研發主管…等要職,而且很多同學有長期旅外或外派的經驗,每一位同學都是知識的寶庫。有幾位同學提早從職場上退休,然後再發展出事業或興趣的第二春,生活過得一樣精采。
我們的同學會能年年辦理、持續不輟,除了大家的熱情參與外,有三位核心人物需要特別感謝:我們熱心公益的班長(司法院廳長)、每年幫台積電培育大量人才的吳同學(台大電機系教授)以及也和我同班三年的張同學(商業銀行總經理),因為有他們三位的發起、聯繫、協調、張羅餐會地點、付款…等前置作業,才能讓每年的同學會都能順利、圓滿的舉辦。感謝、再感謝。(周國華,2022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