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鬼故事(1)從兩本筆記本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聽過半透明反光鏡嗎?他的反光鏡能同時讓光線反射進觀景窗與折射進感光元件,因為不須抬升反光鏡而能達到高速連拍和更長的機械壽命。」
「但同時那也是Sony出的一款最短命的單眼相機。過了不久,Sony旗下產品的反光鏡就被徹底拿掉,進入了無反光鏡單眼相機的紀元。到了現在,就連最保守的單眼相機廠商Canon也跟進了Sony的腳步。」
歷史雖然是歷史,雖然短,但卻是走過的痕跡。之後的故事不一定會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等待的期間內,這些文章算是對過去的我一個回顧。
如果故事暫時停止了,就代表我已經在新的地方承擔新的責任,忙到沒時間寫文章了。
本專題的故事皆為虛構,並無涉及任何現實存在的人事物。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報到初日,學長拿著一疊厚厚的筆記本走進來,發給每個新生一本黃色、一本藍色。
「這是實驗室給你們的筆記本。你們拿著筆記先跟我來隔壁的實驗室。」學長示意我們跟著他走。
到了隔壁,只見學長拉開某個研究生座位頭上的櫃子門。恩,空間非常物盡其用。
裏頭豎立著一排黃色與藍色的本子,有些看起來破破爛爛,似乎被翻摺過多次。
「這些都是歷屆畢業學長姊留下來的。他們的研究過程都記錄在這些筆記裡面。你們有空可以來參考看看他們是怎麼寫的。」
「學長姐畢業了沒帶走這些東西嗎?」站我旁邊的新生問道。
「因為這些都是實驗室的研究,當然畢業之後都要留給實驗室。相信我,你不會想帶回去的。」學長笑著答道。
「對了順便提醒,黃色是meeting用、藍色是實驗用。寫的時候不要搞混了。」
「如果忘了帶會怎樣?寫錯本怎麼辦?」
學長笑了笑。「那就準備被老師電到天花板上。對了還有我們。」

實驗室的學長姐們雖然看起來忙碌,卻都被安排了指導新生的工作。
研究所新生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會接到很重大的任務,但中間的學習過程還是很精實的。
進實驗室一個星期前,實驗室負責人寄給所有碩博與專題生一封關於實驗室訓練的電子郵件。裡面有著緊湊的班表,就像學校的課表一樣,每個時段都寫著簡潔的名詞,看不出葫蘆裡賣著什麼藥。每個行程後面也都會附加負責該科目學長姊的名字。
  1. 9:00~11:00 動物實驗觀摩
  2. 13:00~15:00 機器學習導讀
  3. 15:00~17:00 實驗室演算法閱讀
這是一份研究所新生的共同課程。也就是說不論你之後被指派的題目是啥,這都是實驗室的基礎訓練。
沒錯是在暑假。不過我是抱著學習新東西的態度去應對的。
除此之外,每個新生也會被指派一個指導學長姊,通常是博班或是快畢業的學長姐擔任,負責確保新生能快速熟悉實驗室研究。
負責指導我的學姊A再不到一個月就要畢業了。看的出來她正在加緊論文跟口試投影片的趕工,但還是會抽出空來確認我有沒有理解她的研究。一個學長姐畢業,就要有一個新生銜接他的研究,聽起來很合理。
學姊丟給我一份論文初稿,要我邊閱讀邊隨時問她相關問題。為了確保我有理解她的論文,有時還會冷不防問我一些研究上的概念要我解釋。
「你已經看到這個章節了喔。那我問個問題,你是相關類科的你應該知道,為什麼這個濾波器要這樣設計?」
......要我一個新人馬上給出一個答案也太勉強了。就算是相關類科,也不一定聽過該科目的所有專有名詞。
「......大概是為了要消除高頻雜訊吧。」我想了想回答道。
學姊搖搖頭「你想太久了,而且你不能講大概。你要非常確定你講的東西才能講,而且要快。」
「再多找幾個文獻來看看吧。等下我會再抽問你。」學姊說完又轉身回去修她的ppt了。
後來我才知道,正是因為她經歷過這些,才能用同樣的口氣來問我。

「明天早上我要做實驗。你要來觀摩順便學習嗎?」學姊問道。
我翻了翻課表,明天沒有提到這個行程。學姊看到我在翻課表笑了笑。
「在實驗室都可以自己訂行程的。你先來接觸實驗,不然之後大學姊問你們的時候答不出來就麻煩了。」
「大學姊是實驗室負責人嗎?」學姊點了點頭。
「那就這麼定了。明天早上九點準時到對面實驗室等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今晚,我想來點大薯買一送一。 一個因為吃太多大薯而下定決心脫離麥當勞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攻讀研究所學位,很多人一開始總是希望做到**「完美無瑕」**,不交初稿就覺得自己對不起導師,不交實驗報告就覺得辜負自己。 但其實,研究所的成功並不來自於追求完美,而是來自於每天穩定的行動。 ▋1. 完美無瑕,往往是最大的拖延藉口 • 很多碩博士生因為害怕做不好,甚至不敢開始,總覺得*
Thumbnail
1. 把閱讀當成蒐集書名的碩博士生: - 這些人彷彿書本是戰利品,讀書清單越長越有面子,卻從未停下來問自己:「這些書真的改變了我什麼?」最後腦袋像書架,裝滿書名卻空空如也。 2. 把讀書摘要當產量KPI的碩博士生: - 他們熱衷於製作千篇一律的摘
Thumbnail
研究生的生活充滿了大量的閱讀需求,但在學術壓力下,許多人不知不覺養成了一些影響效率的壞習慣。以下是三個常見的閱讀壞習慣,或許能引發你的共鳴。 ▋追求整本書讀完 許多學生會執著於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書,彷彿只有「讀完」才算完成學習。但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常常導致巨大的壓力,並無法真
最近我的煩惱是要不要去台南讀研究所。 我好像還沒有看夠這個世界,對我來說的台南就像嘉義一樣,溫暖和煦,但有點舒適安逸。而畢竟我從來沒「生活」過台南,我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有沒有什麼偏見。 對於一個身為嘉義人的我來說,從小我便經常幻想著更大更遠、更冷更神秘的世界。我喜歡姑姑出差香港寄回來的拉拉熊玩
Thumbnail
1. 過度擔心自己在「低谷」 - 事實上,根據最優化理論,你無法真正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是「低谷」或「高原」。感覺到的「停滯」也許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 2. 沒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 停滯不前時,不妨考慮「另一個維度」的提升,比如強化數據分析、說故事的能力、編程或
Thumbnail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課本裡有教過針孔成像的原理嗎?在女兒國中還是國小的時候,為了要讓她理解針孔成像,我用瓦楞紙箱為她製作了一台針孔相機。這是一台沒有光學鏡片,只利用金屬片上一個小小的針孔將光引進暗箱,讓影像在暗箱裡成像的相機。她嫌瓦楞紙箱外觀醜,自己利用材料替紙箱做了外表的裝飾,現在這台相機女兒還珍藏著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Thumbnail
大學老師還使用著20年前的幻燈片,講授著快被淘汰的技術與觀念。 大學的開設課程是看老師會什麼? 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
Thumbnail
  畢業的那一年,其中一個要升碩二的學弟非常用心,想要辦一個「新生啟航說明會」,除了平時的茶敘之外,還希望邀請畢業生分享一些學習和論文寫作的心得。雖然細節肯定不會準確,但我還算清楚地記得我當時談的兩個主軸:「不知道怎麼寫就放著」跟「超級瑪利歐創作家2」。
Thumbnail
以前,我在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記得有一天,我照往常慣例會到系辦公室逛,順便找辦公室的助教學姐聊天,或是看報紙。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攻讀研究所學位,很多人一開始總是希望做到**「完美無瑕」**,不交初稿就覺得自己對不起導師,不交實驗報告就覺得辜負自己。 但其實,研究所的成功並不來自於追求完美,而是來自於每天穩定的行動。 ▋1. 完美無瑕,往往是最大的拖延藉口 • 很多碩博士生因為害怕做不好,甚至不敢開始,總覺得*
Thumbnail
1. 把閱讀當成蒐集書名的碩博士生: - 這些人彷彿書本是戰利品,讀書清單越長越有面子,卻從未停下來問自己:「這些書真的改變了我什麼?」最後腦袋像書架,裝滿書名卻空空如也。 2. 把讀書摘要當產量KPI的碩博士生: - 他們熱衷於製作千篇一律的摘
Thumbnail
研究生的生活充滿了大量的閱讀需求,但在學術壓力下,許多人不知不覺養成了一些影響效率的壞習慣。以下是三個常見的閱讀壞習慣,或許能引發你的共鳴。 ▋追求整本書讀完 許多學生會執著於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書,彷彿只有「讀完」才算完成學習。但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常常導致巨大的壓力,並無法真
最近我的煩惱是要不要去台南讀研究所。 我好像還沒有看夠這個世界,對我來說的台南就像嘉義一樣,溫暖和煦,但有點舒適安逸。而畢竟我從來沒「生活」過台南,我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有沒有什麼偏見。 對於一個身為嘉義人的我來說,從小我便經常幻想著更大更遠、更冷更神秘的世界。我喜歡姑姑出差香港寄回來的拉拉熊玩
Thumbnail
1. 過度擔心自己在「低谷」 - 事實上,根據最優化理論,你無法真正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是「低谷」或「高原」。感覺到的「停滯」也許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 2. 沒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 停滯不前時,不妨考慮「另一個維度」的提升,比如強化數據分析、說故事的能力、編程或
Thumbnail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課本裡有教過針孔成像的原理嗎?在女兒國中還是國小的時候,為了要讓她理解針孔成像,我用瓦楞紙箱為她製作了一台針孔相機。這是一台沒有光學鏡片,只利用金屬片上一個小小的針孔將光引進暗箱,讓影像在暗箱裡成像的相機。她嫌瓦楞紙箱外觀醜,自己利用材料替紙箱做了外表的裝飾,現在這台相機女兒還珍藏著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Thumbnail
大學老師還使用著20年前的幻燈片,講授著快被淘汰的技術與觀念。 大學的開設課程是看老師會什麼? 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
Thumbnail
  畢業的那一年,其中一個要升碩二的學弟非常用心,想要辦一個「新生啟航說明會」,除了平時的茶敘之外,還希望邀請畢業生分享一些學習和論文寫作的心得。雖然細節肯定不會準確,但我還算清楚地記得我當時談的兩個主軸:「不知道怎麼寫就放著」跟「超級瑪利歐創作家2」。
Thumbnail
以前,我在念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記得有一天,我照往常慣例會到系辦公室逛,順便找辦公室的助教學姐聊天,或是看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