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經的真理推敲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羅織經對比、真理的推敲 鐘櫻峯 2022/2/4
《羅織經》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閱人卷
來: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
譯:人的情感是做出來的,人的行為是虛假的,怎可以相信?
我》人的情感有做出來的,也有發自內心的;人的行為有時真誠
有時虛假,不是固定的。相信與否?因人而異,因環境,時
空會改變!非真理因其不具恆常性。
聖經【】人的情感與行為受欲望的影響,明白人與神的關系,有
助於人情感與行為的改變,探索真理。
來: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人的欲望多且自私,爭功委過,人之常情。
孔子,左丘明,雖然不恥於巧言令色足恭,但那只是外表,內心還不是那麼排斥與斷然拒絕 ,難以保持清高,即使聖人也難以跳脫私欲,所以虛偽!
我< 儒家的外在禮儀約束,是否涉及虛偽?這因人因情境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自利是人之常情,但要有個度,不是理所當然!
爭功委過是自利過頭,超越內心的法與度,不應鼓勵!
聖經】明確禁止爭功委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2010年6月24日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  有句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句話出自春秋戰國的一個歷史故事  因為齊靈公生性殘暴,喜歡濫殺無辜  有一天他的廚師端了未煮熟的熊掌給他吃  他一怒之下就叫侍衛把廚師殺了  這時候齊靈公的臣下"士季"對他進諫  齊靈公當下便表示  "我知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2010年6月24日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  有句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句話出自春秋戰國的一個歷史故事  因為齊靈公生性殘暴,喜歡濫殺無辜  有一天他的廚師端了未煮熟的熊掌給他吃  他一怒之下就叫侍衛把廚師殺了  這時候齊靈公的臣下"士季"對他進諫  齊靈公當下便表示  "我知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