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1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區塊鏈技術:失智病歷趴趴走

    摘要
    衛服部推動「照護資訊整合平台IDS」,醫院提出「醫療區塊鏈計畫」,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聯盟鏈智能型合約」,永久共享、失智病歷。
    Keyword:智能型合約、健康存摺、電子病歷、資訊安全、智鏈護照
    13年,電子病歷交換從2009年上路至今,串接了全臺600多家醫院,近7,000家診所,讓醫療記錄更容易互相流通。臺灣每年轉診病患超過100萬人次,就算到其他醫院看診,醫生也能快速取得先前的病患醫療記錄來輔助診療。
    不過,電子病歷交換發展了13年,還是無法滿足各種醫療照護情境的需求,尤其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離島,更需要臺灣大醫院的支援。
    一位長年定期親自飛到到連江縣失智患者家中,提供問診照護的醫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中心醫師就感嘆:「我常遇到患者醫療資訊不足的問題。」
    利用區塊鏈技術,你授權醫護人員,調閱自己的病歷
    區塊鏈(Blockchain )比你想像得更貼近生活。2020年中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動醫療區塊鏈計畫--照護資訊整合平台,解決上述問題,利用智能型合約(Smart Contract),民眾可以授權醫護人員,來調閱自己的醫療資料,讓醫護人員掌握資訊、提供更好的照護服務。
    該計畫負責人解釋,長期以來,民眾的醫療資料總是散落於各個機構,再加上服務分工越來越細,一個個案可能由數位工作人員服務,導致民眾常常要重複敘述自身問題,或是在不同醫院間奔波、申請病歷資料。
    在照護資訊整合平台計畫上,民眾採取實名制註冊了照護授權 App 後,再透過區塊鏈智能型合約,來授權給特定醫療機構和工作人員調閱自己的醫療資料,民眾也可隨時修改或終止授權。
    傳統醫院同意書多採概括同意概念,每次資料被使用時,未必會徵詢民眾同意,但利用區塊鏈特性,「可隨時通知民眾、保存所有同意記錄。」可以做到動態同意的功能,不論何時同意或重新同意,所有資訊皆須即時通知並記錄,全數保留。
    再來,民眾可選擇授權機構,例如醫院或衛生所等,接著是授權人員,也就是可調閱醫療資料的人員身分,目前可授權行政人員、社服人員、長照人員、醫療照護人員等6種角色。最後則是指定授權期限,從1天、1周、1個月、1年到永遠授權不等。
    當民眾授權驅動智能型合約後,在醫護人員端,就可透過民眾的身分證字號,從照護資訊整合平台上來調閱資料,打破了傳統電子病歷需要醫事人員卡、健保卡和機器卡等3卡的限制。而且,這個平台可在手機、平板和電腦上使用,不受空間存取限制。
    如此,更能將智慧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機構間轉診無須返院申請病歷,大幅提升轉診精確性及便利性。而區塊鏈特有的儲存及加密優勢,也能確實保障個人隱私與病歷的安全。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資安長許世欣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資安長許世欣
    解決「離島」醫療資訊不足
    有鑑於離島問題嚴重,加上醫療照護資源有限,衛福部透過IDS計畫,鼓勵臺灣本島醫院醫護人員定期至離島提供服務。
    執行醫療區塊鏈計畫--照護資訊整合平台民眾就醫或居家照護時,也習慣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連江縣立醫院、政治大學、三軍總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萬芳醫院等醫院看診,既使自己醫療資料,分散儲存於不同機構中,也能運用醫療區塊鏈計畫來輔助診斷,現場立即掌握相關資訊提供照護服務。
    正說明這套平台採維持了現行機構的各自分散儲存機制,透過特有的閘道器(Gateway)、API等方式,來串聯合作的醫療機構至照護資訊整合平台。
    而民眾直接在專用的手機App上進行授權,再透過背後運作的聯盟鏈智能型合約,讓醫護人員直接從院內的後台系統上,直接調閱獲得授權的病患醫療資料。民眾還可以隨時修改授權內容,調整授權資料的種類與時間,甚至是直接終止授權關係,可以擁有更大的資料自主權。
    健康存摺
    政府力推的「健康存摺」即是讓資料跨越院所藩籬,但仍是採用集中式,整合各醫院診所上傳之健保申報資料,朝以「病人為中心」來發揮效益;而區塊鏈技術可望使整體效益更為升級,經串連民眾所同意之於不同院所的就醫記錄與健康記錄,兼顧安全、隱私及系統間的互通性,達到「病歷共享、區域共照、醫病共好」的目標。
    之前,一般醫療院所最常使用的是衛福部的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系統,透過健保署閘道器,將資料上傳至集中式的EEC平臺,當其他醫院需要調閱病患資料時,就可透過EEC平臺來提供。近年來,健保署更進一步延伸EEC價值,發展出了一套健康存摺App,讓民眾在手機上直接查閱、下載自己的醫療紀錄。
    照護資訊整合平台與EEC和健康存摺相比首先,在架構上,照護資訊整合平台沒有集中式的管理平台,而是在民眾授權後,醫護人員可以透過整合平台來調閱他院最新的資料,不只降低資安風險,還具有資料同步的優點。而EEC上的電子病歷資料,來自各醫院將自家HIS系統的資料上傳,因此,「資料更新有時間差,無法同步,健康存摺也是。」
    不只如此,可調閱的資料種類也不侷限於電子病歷內容,照護資訊整合平台甚至還包括了健康促進、醫療照護、長期照護、社家安全等四大類。不過,目前以醫療照護為主,其中又涵蓋了門急診醫令、出院摘要、出院準備、住院護理資訊系統(NIS)、各類檢查驗報告和各類評估報告等。
    再者,不同於電子病歷只能交換HL7格式的檔案,照護資訊整合平台可調閱的資料格式也更沒有限制,不論是醫院原有醫療資料的儲存格式是PDF、HTML還是HL7格式,都可透過這個平台分享。唯一美中不足,平台不利傳輸大型檔案如高解析度的醫療影像,只能調閱文字檔案。
    然而,因區塊鏈特性,照護資訊整合平臺的資料調閱不受時間限制,只要民眾將授權時間選為永遠,醫護人員就可永久查閱特定資料(除非醫院將病歷刪除),不像電子病歷和健康存摺,最多只能保存6個月或3年的資料。
    「區塊鏈」落實醫療分級與轉診
    面對分級,醫療以及長期照護的需求,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的啟用可望提高民眾轉診意願,建立「大病看醫院,小病看診所」的分級醫療,醫療如果更鏈結台灣會更好更健康。
    醫院透過區塊鏈平台所共享的資料,無法竄改,且就算一家醫院因為某些原因而造成檔案遺失,另一家有參與區塊鏈平台的院所,其資料也還會留存。目前政府集中式地管理全台病患的資料,政府其實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這是缺陷之一,就算再怎麼去防護,資安上都還是會有漏洞,政府目前也打算結合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升級自身的「健康存摺」系統。
    區塊鏈技術普遍用於加密貨幣中,透過分散節點技術,與訊息加密及不可竄改的特性,對於資訊安全而言無疑是一項技術上的革新,而現在區塊鏈技術更將走入民眾的生活中。加入區塊鏈技術,未來在機構間轉診不再需要紙本申請病歷,個人就醫資訊的隱私安全上升至新層級。
    過去病患欲提取就醫過程中的病歷摘要、檢查影像與健檢資訊等,需到院親自書面申請,過程相當曠日廢時,成為民眾在轉診就醫時的痛點。而北醫首創將區塊鏈中所謂「分散式節點」技術落實於病歷中,將病歷以節點方式儲存,同時與逾百家社區診所合作,讓民眾的就醫資訊可於北醫及各診所使用,患者欲使用病歷只要先解密並授權於醫療院所,就可跳過以往繁複的病歷申請過程,以如同智能合約之形式分享過往的就醫資訊。
    未來民眾只要加入北醫的「智鏈護照」即可享病歷上載區塊鏈服務,透過智鏈護照上的 QR Code 便可查詢患者於北醫的完整就醫紀錄,在院內的病摘、用藥資訊,以及相關檢查記錄亦會自動上傳雲端。同時在申請保險理賠時,保險公司亦接受區塊鏈病例,在申請理賠的過程中所需的病歷文件無須透過院內紙本申請,患者可將區塊鏈中的病歷授權分享於保險公司即可。
    對於轉診醫院,民眾可直接在帳戶授權某一家小診所取得自己的病歷資料,而且是單項授權,因此不用擔心自己的其他就診資料被看見,或遭到濫用。整個授權流程其實有點像是 Line 加好友的模式,病患只要提供App的驗證QR code給診所醫生,醫生再透過 Ap p掃描取得授權,便能瀏覽病患所授權的病歷。病患設定指定病歷的使用有效時間,過期便無法再點開瀏覽。
    結語
    區塊鏈技術因比特幣而生,自2009年問世以來,13年過去了,應用場景從最初的數位貨幣,一直到後來的公共治理、食藥品認證等產業應用案例,不斷演進。
    起初的區塊鏈1.0以虛擬貨幣為主,區塊(Block)是指一頁一頁的帳本,記載了交易明細,(Chain)則是以密碼學原理的Secure Hash技術設計,將區塊串聯後,成為不可竄改的帳本。
    而其特別之處,在於能跳過中介機構,透過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讓所有參與者以點對點方式來支付。此外,區塊鏈還具備自動同步的特性,因此網路中所有帳本內容皆相同。而比特幣網路,就擁有跨國運作、無監管、無KYC(實名制)、無AML(反洗錢)等特點。
    而區塊鏈2.0的代表技術是以太坊(Ethereum),在比特幣的基礎上,增加了智能型合約,來發展區塊鏈多元應用。
    智能型合約是個能夠部署、執行於區塊鏈上的應用程式,透過事件觸發來自動執行,但也因此需要外部可信賴的事件來驅動,「扮演中間人角色。」也因此,智能型合約不只能應用於虛擬貨幣和金融交易,還可用於食藥生產履歷、證書、同意書、授權、醫療等資訊記錄。
    照護資訊整合平台機制不只要在地區上擴展,還要在串接的資料種類上擴增,要融合衛政、社政、民政等三大領域資料,達到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基礎,發展出醫療、居家、社區、長照的無縫照護服務。
    然而,公有鏈缺乏了資料隱私和無KYC機制兩大因素,讓企業難以採用。為改善這些因素,便發展出私有鏈,也就是只應用於組織內、不對外開放,其去中心化程度低,節點也採資格限制(Permissioned)、數量也較少(少於100點)。
    而聯盟鏈則介於兩者之間,對特定組織開放,形成跨組織聯盟共用的區塊鏈,比如數家銀行一起成立自有聯盟鏈。就去中心化程度來說,聯盟鏈介於私有鏈與公有鏈,節點也採資格限制、數量也較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