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閱「意義的追尋」第四章

    找到意義的第一步 接受是哀慟過程中的第五步,亦是開始尋找意義的第一步。學會「承認」是活下去將會面對、遲早發生的事。
    例如在舉辦葬禮時,人們會接受一部份的哀慟,但這份感覺並不完整、也不真實不真實。
    接下來,也將可能會在哀慟的不同階段來回。
    創造意義:前提是要完完整整地經歷哀慟所有階段,而且曾經深入感受每階段痛苦,並保持足夠時間生活在這種狀態中。並可以在痛苦現實中選擇「接受」。否則,即使「接受」卻難以擺脫痛苦的感受。
    賦予哀慟的意義,因為事件已經不能改變,而自我定下的意義則是可靠思想改變。
    思想的控制權在於你本身,思考方式創造出意義,而意義會引導方向,這句話的意義清𥇦卻不易滿足,練習會帶來好處。 意義不只因事件本來影響,文化背景、家庭、宗教、個人特質、生命經歷影響,亦來自構成你是誰的背景和條件。
    讓人們去描述親人的死亡,觸使他們去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未被接受、被忽視的哀慟部分,而這其中可能蘊含療癒關鍵。
    語調和觀點是會影響自己接受的方式,例如「為甚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與「人的一生總是會遭遇某些事」;這兩句話的主語落在「我」和「人」,當自我主義的思考方式不斷萌生,悲觀的人生會接踵而至。
    接受的過程中,誠實面對很重要,不要刻意打擊負面想法。
    在哀慟初期,思想方向完全地轉向內在自我需求,若他人要求其開始連結世界,也都可能不會變。
    學會賦予哀慟的意義,事件不變,意義可變。賦予哀慟的意義,事件不變,意義可變。試著重述故事,充分理解、加以處理。再把痛苦回憶放到整個人生的大脈絡中,而不是從你的人生整體中獨立出來。 哀慟的過程就像一堆資料尚在凌亂中,未被合理分類到資料夾去,可能漂流又會重覆,慢慢地整合到心靈中。
    全然體驗過痛苦後,到了接受階段,需要走出來用另一角度觀看,看別人如何找到意義。明白到不只有自己處於痛苦,會帶來助益。 哀慟會把過去現在未來糾纏著,立足當下,獲得意義,而非從過去獲得意義。例如通過確定時間點,詢問「過世的親友在哪裏、在做甚麼?」
    「停在港灣的船隻是安全的,但這不船隻最初被建造出來的目的。」 哀慟終究要離開,我們要接受過去,再去承擔新風險,然後試著幫助別人。

    前些日子,有一位說外語的伯伯病情嚴重轉差,伯伯正經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CRRT治療,大量的升壓劑,卻只能勉強維持生命體徵,醫生向其家人解釋現時的病況後,讓家人在床邊探視患者,當中包括妻子,女兒,兒子,媳婦,妻子和兒子表現得平靜,女兒卻是哭不成聲,媳婦在床旁和伯伯一直說話,所幸的是,伯伯當時仍能勉強睜眼作出些許「反應」,我再向他們解釋情況後,他們都表現得理解且接受,兒子在探視將要結束時,跟我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家人在ICU,也如此危殆,但我知道我要堅持。」他也轉向妹妹說:「爸爸現在是舒服的,我們要努力。」
    當下馬上想到文中所提及的幾種哀慟者,我未能作出太多的反饋,我只回答道:「我明白過程是突然且難以接受,這個過程不容易,哥哥的堅強可以和妹妹的哀傷互相告解,共同去分享當下的感覺。」在家人探視結束時說了一句:「He has a good family.」兒子和母親雙手合十半鞠躬向我說謝謝。這份觸動並不來源於他們的動作和語言,而是我依稀感覺到他們眼中有一份釋懷,這也在提醒者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能做到的到底能有多少?
    2022.02.2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