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Web 3.0的去中心化是未來嗎? 關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二三事

近期隨著區塊鏈應用越來越多,有些區塊鏈的支持者開始喊出「Web 3.0」的口號。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成為新的 Web 3.0,取代因為網路巨頭而過度集中的 Web 2.0,成為眾人的網路。
真的如此嗎?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回過頭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關係。

從去中心化的角度回顧人類歷史

從人類出現以來,一直都是群體的動物。我們觀察猴群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傾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聚集成為猴群之後,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協助、照應。
如果人是單獨生活,生命權、財產權很難得到保障。一方面,如果能力不如人,很可能會遇到強盜、偷竊,或甚至遭到殺害。而且,如果一時之間生病了,或是一不小心出意外,就很容易喪命。
因此,人們會開始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彼此照應,另一方面,也會開始形成規則,彼此約定成俗,不能隨意侵害同伴的生命與財產。甚至,可能開始出現管理階層,大家讓渡一些食物資源出來,讓管理階層做分配,並在爭端發生的時候可以主持公道。
人們聚集起來形成社群組織,其實就是「中心化」,可以讓資源更有效的利用,人們也可以分工;而集中把一些資源交給像是政府一樣的統治階層,還可以有人來解決爭端、主持公道,讓弱勢也能得到一定的權益保障,避免過度的弱肉強食出現,這其實就是政府形成的過程。
不過,隨著歷史的演進,過度集中的權力到最後就會開始形成集權國家。當統治階級掌握了過多的權力,並從分配資源變成壟斷資源,就很可能造成「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人比別人更『平等』」的狀況。較為弱勢的個人無法抵抗過度集中的權力,個人的權益容易遭到侵害;而擔心被懲罰而不敢說真話的情形蔓延開之後,還可能導致統治階級在錯誤判斷下做錯決定,葬送群體的未來。
經過許多政治上的嘗試,人類社會發展出了民主。民主最核心的精神,在於社會的未來取決於每個人的決定,這使集權國家過度集中的權力再次分散一部分到個人身上,也讓眾人的智慧可以貢獻出自己不同的觀點,進而一起做出決定,也讓這個系統擁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當然,直接民主是很難做到的,人的群體一大,彼此之間的溝通若停留在一對一的狀況,溝通成本就會大幅提高。因此,多數民主國家會用代議制度的方式,讓民眾以選舉的方式決定出代議士,再由這些代議士或民選首長代表民眾行使他們的一些權力,兼顧一定程度的決策效率。這樣的架構也是一種類似多中心化的架構。
就目前的社會看起來,權力較為分散的民主確實在制度上較集權國家更為永續,長遠來看也更為穩定。

中心化的資本主義的發展

同樣的傾向不只在政治權力上發生,也在經濟上發生。
在物品交換越來越頻繁之後,為了取得更多效率,交換物品的地點開始集中,出現了市場,讓資源的交換更有效率,也開始出現專門協助資源交換的商人。
稍微不平等的經濟狀況有助於市場的運作,不過一旦市場開始運作,有些商人的財富就會開始累積起來。一開始,這些有錢的商人會開始組織像是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把錢投資到需要的地方以取得技術上的進步,再賺取更多利潤。但到了最後,財富就會開始過度累積到特定階級上,最終形成貧富差距過大的階級社會,在市場上也會出現壟斷。
過大的財團,不但壟斷了市場,讓消費者沒有選擇,也會因為不用競爭,反而擺爛,造成問題。在這樣的社會中,資源的交換反而受到阻礙,出現更多問題,比如社會的動亂、尋租與貪汙問題、犯罪率的提升等等。因此,很多國家都有反托拉斯法以分拆過大的公司,以保持市場持續有競爭發生,不被壟斷。
如果大家細究前面這兩個政治權力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會發現目前多數的國家是由分散權力的投票制度支撐著多中心化的代議制度,並在這樣的政治架構之下,推動制度以節制經濟系統的中心化傾向,避免財團的壟斷,維持一定程度多中心的商業架構。

數位時代,資料的中心化帶來科技巨頭的壟斷

到了數位時代,能比擬權力、金錢的,就是資料。很久以前的網路,網站是架在個人電腦上面的,那是一個比現在還要去中心化的世界。但慢慢地,開始出現許多人使用的網站、搜尋引擎、網路論壇等等,網路上的使用者開始有了聚集的地方,開始出現了許多中心,最後在競爭之下,Google、Facebook 等服務成為多數人的選擇,成為了掌握資訊流動權力的科技巨頭。
科技巨頭的權力,來自於他們手中巨量的資料,可以透過 AI 進一步加值運用。如 Facebook,一邊透過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把使用者喜愛的貼文展示給他們,把使用者留在平台上,再用這樣的演算法把使用者的注意力出售給出錢的廣告主們。可以說,科技巨頭的出現,確實彰顯了資料過度集中的結果,他們也壟斷了許多使用者在使用平台過程中所產生的巨量資料。
以這些巨量資料作為核心,這些科技巨頭開發出其他競爭者難以與之競爭的演算法,進一步吸引更多使用者、壟斷更多資料。在這些平台上,科技巨頭的權力是不受控制的,他們可以手動限制、或透過演算法來決定哪些資訊該給誰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成為無上的權力。在演算法的影響與人性偏誤之下,使用者開始產生錯誤的認知。人性本來就喜歡那些跟他們認知相同的訊息,因此各種認知不一樣的人們開始形成不一樣的小圈圈,在小圈圈裡傳遞著對他人的誤解,最後導致社會產生撕裂,成為民主制度背後的隱憂。

去中心化並非只有好處,也可能傷害弱勢

許多人認為,區塊鏈的架構是去中心化的,可以改善科技巨頭所帶來的問題。但是,無政府的加密貨幣世界也造成了詐騙橫行。如果誤信別人交出錢包金鑰,那麼很難有人可以幫上忙(請看許多錢包遭盜用的資產救援過程);若是交易所遭駭,受害者也很可能會求償無門,這跟傳統金融有政府帶來的保障是很不一樣的狀況。再者,加密貨幣上的弱肉強食,也比傳統的金融環境更強烈。許多平台上的獎勵都是針對大戶而設計,贏者可以得到更多好處,弱者就只能拿別人吃剩的來填牙縫。在這樣的狀況下,不平等與階級將會快速地被拉開。
缺乏像政府一樣的治理組織制定規範,依然是區塊鏈世界的一大問題。在區塊鏈的世界,一旦上鏈就幾乎無法刪除,若上面被保存了像是外洩的性私密影像或是兒童色情,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同時,區塊鏈的世界可自由建立「錢包」,也讓上面的金流難以追蹤,成為洗錢的利器,甚至還出現洗錢專用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因為難以追溯,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就成為許多非法駭客收取金錢的方式。
當然,區塊鏈上也開始出現一些治理結構,像是以持有代幤量作為投票權重,以決定社群事務的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就是其中一種。但這樣的組織通常決定的是財產的使用方式,而較少能扮演政府或司法的角色。而且,當公益與私利衝突時,這樣的自治組織會怎麼做出決策?這是未來值得關心的重點。

區塊鏈可能也非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

而且,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也開始出現集中的中心。區塊鏈透過許多節點以相同演算法共同決定下一個區塊,這樣的架構一開始確實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如果真的架構僅是由許多區塊來記帳,那麼要確定一個錢包的內容,就必須完整讀完所有區塊才能確定,在效率上一定會出問題。因此,無論是比特幣或是以太坊,都出現了類似「歸檔節點」這樣的架構,以快照把某個時間點的區塊上的所有帳本計算出來,可以透過重新計算來驗證,又能加速帳本記帳的速度。
但這樣的作法,雖然強化了效率,卻導致區塊鏈若要查詢特定時間點的錢包餘額,就要倚賴歸檔節點的快照。這使區塊鏈可能就不再是完整的去中心化,而是多中心化了。再者,區塊鏈雖有許多去中心化交易所,雖然這些交易所無法控制使用者的資產,但這些地方其實還是讓許多人願意把資產交到智能合約手上來集中運用,也是一種聚集與中心化的過程。同樣,多中心化的各個中心,一樣可帶來相對好一些的效率與更多加值運用,也可一定程度避免遭到單一中心的壟斷。
區塊鏈的世界有許多公鏈,而許多應用與生態圍繞著這些公鏈發展,確實有著多中心化的樣貌;而在每個鏈上,又各自有自己的各式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人們又圍繞著這些應用程式進行各種活動,可以說是在大的多中心化架構下,每個中心又各自產生自己的多中心化生態系。
可以說,在加密貨幣上,從去中心化的世界到開始出現中心,並朝著中心聚集並形成多中心,這樣中心化的驅力一樣存在。只是,這些多中心最後會在競爭之下形成單一的中心嗎?這就要看未來的發展了。

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也可在其他系統中看到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帶來了「不可能三角」,也就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擴展性及效能(Scalability)這三方面難以同時滿足,滿足其中兩個,則另外一個就會難以達成。事實上,這樣的問題,也能在民主上看到。
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圖片取自《桑幣知識:區塊鏈種類與不可能三角-三角難題的抉擇》
較為去中心化的民主,雖然有票票等值的決策機制,但事實上很難做到讓每個國民都確實了解議題,大規模的討論也很難有效率的開展。若把剛剛的「不可能三角」引入,可以看到人民對議題的完整了解(如同安全性)與議題討論的規模(擴展性)是難以兼顧的。若要充分了解議題並深入討論,人數就不能過多;若要更多人一起參與決策,人們在過程中就可能會出現許多誤解,或是資訊不充分的狀況,甚至人們還可能出現不同的認知,就像分岔的區塊鏈一樣。

找到平衡點,才能在保障福祉之下,求取系統的永續

中心化的模式,可以使資源更有效率地交換,產生更多的交互作用與加值應用;但是過度集中的資源,也可能帶來不對等的權力與壟斷。反之,去中心化或許可以帶來自由,但對於弱勢沒有保障,導致生態環境陷入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狀況,而出現放任式資本主義的災難。多中心化,看起來是個解法,無論是民主的代議制度,到許多企業的競爭,或許這是一個可能的平衡點。
至於區塊鏈支持者所喊出的「Web 3.0」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嗎?我個人認為,Web 3.0 依然圍繞在各個不同的應用上,只是資料儲存的模式會與 Web 2.0 有些不同。但這真的可以帶來重大的改變嗎?或許還很難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Web 3.0 上一旦出現殺手級應用,使用者依然會集中上去。只是使用者或許可以擁有更多資料的自主權,而減少被平台壟斷的狀況,但也增加了自己的資料被盜取的可能性。
或許,我們要在中心化與去中心之間找到適當的多中心化狀態,才能在我們期盼的價值光譜中找到妥當的位置,讓權力不被壟斷,讓資源的交換能夠有一些效率,但又能給弱者一定程度的保障。而這個過程,很可能沒有標準答案,而需要在各種情境之下,拿捏我們的位置,以求取一定程度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保障成員福祉之下,使這個系統可以盡可能永續運作下去。

本文原始刊登於報呱,感謝報呱編輯與眾多好友提供之文章修改建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