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起長短腳的原因很多,如
脊椎側彎、股骨頭骨枯、盆骨錯位等,其中因盆骨錯位引起的長短腳在香港較多見,而一般人多認為是正常現象,因許多醫生對此病也不是很熟悉,致使一些病人長期被
腰頸背痛所困擾,得不到正確的診治。
就長短腳而言,初期可能不會引起什麼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
腰頸背痛、行路時腰臀部酸困麻痺等症。臨床中,我們見到有些病人腰痛很多年,反復治療不癒,其主要原因是診斷不清,沒有治對路所致。功能性長短腳Functional LLD:針對假性長短腳,我們首先會聯想到病患的骨盆是否曾因外力撞擊而不對偁扭轉,導致所謂長短腳的假性表徵;除此之外,先天性
脊椎側彎役有可能是導致假性LLD的原因之一。代償性的肌肉骨骼疾病需要很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以辨別,因為光是找出何者為因?何者為果?都很困難。
功能性LLD的治療原則,不應只是一味地將短側腳墊成等高,而是應該針對骨盆歪斜的問題,以整脊手法加以處理,並輔以運動處方,強化骨盆週遭肌群的穩定度才是。骶髂關節是構成盆骨的一對微動關節,它參與盆骨的構成,並有承托上半身重量的作用,此關節錯位,即是我們常說的盆骨錯位。盆骨錯位可導致一側下肢向上或向下移位,形成俗稱的長短腳,引起身體兩側腰腿部肌力不平衡,進而引起局部肌肉疲勞而見腰臀部酸困疼痛麻痺等症。骨盆錯位還可引起盆腔臟器的功能紊亂,如尿頻、痛經、腹脹便秘等症;因長時間雙下肢不等長,又可使雙下肢關節受力不平衡,進而引起關節、肌肉、筋膜、骨骼的勞損性疼痛,常見有久治不癒的足部痹痛,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痹痛彈響,
坐骨神經痛,下肢靜脈曲張等等。
此病常見於女士生過孩子後,因維持盆骨的韌帶鬆弛,加之長時間站立或負重行走,導致骶髂關節發生移位;另外,不小心跌倒時,一側臀部著地,也可致骶髂關節發生移位,我们最新的研究,约90%的人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時同時伴發骨盆錯位(此種情況在香港最多見)。那麼,盆骨錯位怎樣診斷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看自己是否有長短腳 !換句話講,如果你有長短腳,就提示你的盆骨可能有錯位。只要診斷清楚,治療就不是很難,用中醫推拿手法將錯位的關節復位即可。
檢查一:坐姿檢查,在坐姿下赤腳踩地,並且將背部靠到底,後臀部往後將椅子坐深到底,感覺後側兩邊受力是否一樣,或者檢查是否有一個點特別的明顯有壓力。腰可以做簡單的前彎與後仰,看看症狀是否會增加! (如果臀部有單邊特別的壓痛點,有可能代表此邊骨盆後傾斜)。沒有感覺也未必都沒有骨盆扭轉,但有
脊椎側彎。注:詳細檢測還是要諮詢專業治療師與醫師。
檢查二:站立檢查,赤腳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眼睛凝視著正前方,感覺雙腳受力是否一樣(需要注意的不是只有重心,還要感受足底壓力是否平均落在一樣的位置)。有沒有哪一腳重或輕的感覺,站立時一樣要赤腳並且穿著寬鬆的衣服,或者可以在穿褲子時檢查是否有兩側鬆緊帶不對稱的情形,或褲子穿著後會變形歪斜(一邊過緊一邊過松)而且並排時有
腰頸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