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三年,沈安再推出新專輯《白日夢的悲哀》,以發呆系歌手之姿,道出白日夢裡的各種形貌。
《白日夢的悲哀》是最接近沈安的作品,不只透露了他觀看世界的視角,也結合了生活議題的創作,延伸多種聽覺的音樂風格。這次在專輯發行前的宣傳就很不一般,到專輯設計、製作及合作對象皆為新作注入不同的音樂樣貌,並透過沈安的詮釋完整了白日夢的氛圍。
白日夢之所以美,是因為在夢裡什麼都無缺,沉溺其中的景象如此完美,當夢醒了,才發現一切美好只存於白日夢的想像,進而失落,也忽略了原來就在身旁的美好事物。
發呆是外在的狀態
專輯發行的一個月前,我看見沈安在 Instagram 發佈「發呆挑戰」的紀錄短片,同時宣布新專輯即將發行。非常有趣的是,發呆挑戰並非僅以影片紀錄,沈安還以文字記錄發呆時的箇中技巧,為邁向發呆冠軍鋪路!
提到為何以此方式為新專輯提前宣傳,沈安說:「回想到小時候很喜歡發呆,專輯名稱叫『白日夢的悲哀』,以白日夢為主題,想個發呆系列,看我怎麼研究發呆的訣竅,是滿好玩的!但也很無聊,又無聊到有點好玩的ㄎ一ㄤ!」
發呆挑戰的創意宣傳很特別也很冒險,尤其幾站的過程在戶外又下雨,也可能遇到未知的變數,他說:「當初做這件事時,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中間會發多久的呆,或我會想到、感覺到什麼東西的這種挑戰是有趣的。宣傳有時候可以按部就班,但好玩的方式,我會比較有行動力去做,也會樂在其中!」
我想,發呆與白日夢有什麼關聯嗎?對於發呆的印象,大概是什麼都沒有在想的一種狀態。
談及發呆與新專輯《白日夢的悲哀》之間的連結,沈安表示:「從小我就很喜歡發呆,小時候上課時,常看窗戶外面,有時會張開嘴還流口水,老師都會很擔心我在想什麼,但我也不太記得我在想什麼。發呆就是一個外在的狀態,別人看著你,喔你在發呆,但其實是腦子想的是白日夢。通常想著未來是什麼?想著我可以成為什麼、做什麼?以白日夢的主題,發呆只是外在的狀態,讓大家比較能了解這件(白日夢)事情。」
從小常發呆的沈安,對應著他的音樂作品,總能聽見一點虛實交錯的音樂畫面,相當令人好奇發呆的習慣對寫歌有什麼影響?他說:
「可能我從小喜歡做白日夢,很喜歡幻想、想像各種事情。這些東西都存在我的記憶之中,成為我很大的一部分,讓我在創作,不管是編曲、詞曲都會有這個想像力,有白日夢的成分存在,所以我的歌曲成形之後都有點微微的夢境感,一點點脫離現實的感覺。」
往外,白日夢的藍天
當聽者還未熟悉音樂作品時,專輯封面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若不是歌手本人擔當主視覺,而是由設計師操刀設計,那它絕對是抓住聽者眼球的第一步。
沈安的新專輯發行前一周,很榮幸先收到實體試聽,拆開透明包裝後,先映入眼簾的是專輯視覺設計,有團小黑影在亮橘地面上,背後襯著一大片的藍天。
當我開始聆聽專輯,開場曲〈禁不起地球的藍〉,似乎與我對專輯封面的第一印象有些出入,也好奇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反差。 沈安表示,在專輯製作的每個環節,他不太會說:「喔!這個東西要怎麼樣一定會很有故事!」大多都以他對這張專輯的感覺去做出發點,只要以同一個感覺去做,那所有的成品都會是連貫的。所以沒有特別去做這個反差對比,就留給聽眾自由想像。 他接著說:「像琳聽妳就比較敏感一點(笑),就感覺到這個用意,每個人對這樣的安排或詮釋,會有不同的解釋或看故事的方式,我也覺得中間留一點空白是比較有趣的。」
對於和設計師溝通專輯設計的過程有無困難?畢竟,白日夢本就是一個抓不住的幻想。
「專輯設計,有很大的部分都放手給設計師
蛋蛋!」專輯封面的靈感來自沈安人生首次去爬的一座大山,山風很大,也有雲海的風景,但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一個山坡上有一個小草叢,那是沈安看世界的角度,他覺得很漂亮,那個小草叢就像是他的樣子。
「我就把照片傳給蛋蛋,我其實也沒有仔細跟他說什麼,如果以白日夢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我是這樣捕捉這個鏡頭,拍下這張照片。他再以歌曲的面向去創作,就像我看事情都會有一個幻想濾鏡,變成了很有設計感的圖片,是一個很棒的設計。」
原來,藍天下的亮橘地面是斜坡,那團黑影是照片裡的小草叢,白日夢外的那片藍天,便是夢境的開端,又如沈安說到的,從對作品的感受去做出發點,則成品的感覺都會是連貫的,再接續專輯 Intro〈禁不起地球的藍〉,又更接近了白日夢的悲哀之呈現。
談到〈禁不起地球的藍〉,做為專輯《白日夢的悲哀》的 Intro 總有那麼一點淡淡的憂愁。
沈安說,他覺得地球上很多東西其實都很美好,這首歌是自己的內心,偶爾會讓你想要躲在一個陰暗的角落,是不知道為什麼的那種,明明是一個很美的東西卻轉身不去看它,那就是有憂鬱或孤單的負面情緒時,它就會把你拖到那個黑暗的地方。
往內,白日夢的悲哀
關於新專輯的製作,沈安說是很生活化的過程:「就是不停地去創作,可能從編曲、曲或鋼琴開始,我在一段時期裡會不停的創作,之後再選出我覺得比較跳出的歌曲,再去填詞。」
這次的作品找了國內外的樂手合作,相較以往都是自己全製作的沈安,與他人的合作有沒有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情?
他說:「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彈奏的方式或回音出現的東西。因為是國外樂手,也不在同一個房間和地點,我不會要求連線去控制那個狀態,我喜歡把東西給別人讓他們去自由發揮。我覺得他們自己的想像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所以我每次收到他們回來的東西,都會帶來驚喜,那一種:『啊!我沒想到的那種東西』。」
我曾回饋於《白日夢的悲哀》聽後感問卷裡,說〈拖著〉是我心中的 TOP 1。談及與樂手的合作時,沈安說〈拖著〉的後段是三、四個吉他的合奏,像一種流星一直劃過的感覺,那個是他當初沒有想到的,交給吉他手彈後,很驚喜的發現有這一面,他也提到這次所有合作的人都很在意這個作品,也想要做出最好的作品。
若有關注沈安過去的音樂作品,會發現歌詞全出自沈安的創作,此次填詞的部分找來詩人陳昭淵合作,共同寫了七首詞。
談及與
陳昭淵合作的契機,沈安說:「和陳昭淵是同一個詞曲版權公司的創作人,也有看過他寫的其他作品。幾年前有試著要合寫歌曲給一個歌手,雖然最後沒被採用,但我覺得他寫的東西是我喜歡的,有趣又厲害的,所以找他來合作。」
以往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作詞的沈安,關於兩人共同寫歌的收穫,他說:「我們會互相激發對方的靈感與想法,讓我看事情的角度比較廣一點,也是部分原因這張專輯的詞不會以我個人為出發點,而是創造一個角色或第三人稱、第四人稱去說故事。」
最後談到《白日夢的悲哀》的製作是疫情期間,沈安笑著說:「雖然這張我是製作人,但也包含很多人。那些人都在獨立的空間,自己家的工作室或錄音室去完成,沒有聚在一個錄音室工作,算是一個多方連線、多重平行宇宙的臥室完成的一張專輯。」
安放於夢境的生活議題
對於專輯涵蓋的生活議題,沈安說,這張專輯很接近他看世界的方式。
比如,他看到很多人可能很憂鬱,很多人跟另一半失衡的關係,或是他看見有些女生被社會誤會,沈安看到這些事情的狀態,產生了想法,再把它寫到歌裡面。
首波釋出的兩首單曲〈怎麼變這樣〉談及情緒出口、〈她醉醉〉帶出女性平權,便可聽見沈安對於生活的觀察與角度,兩首歌分別拍攝 MV 組成一個故事帶聽者進入歌曲的意境。
關於〈怎麼變這樣〉與〈她醉醉〉的 MV 拍攝過程,我很好奇沈安怎麼讓自己進入角色?
他說:「MV 拍攝的最大的功勞,是導演
章郡,他想了一個很完整、很適合又帶有情緒的故事。拍 MV 之前我有寫日記,創造一個角色的背景故事,我叫阿飛,我怎麼樣,我小時候爸媽離婚等等。在拍攝的時候,就想到我寫的那些東西,覺得我好像是經歷過很多悲傷的事、很壓抑很久的人。當時在裡面哭都是真哭,拍攝時我不覺得我可以哭出來,導演就問我你試試看可不可以哭,反正就試試看,結果一哭就沒有在停的。」
再提及拍攝時有沒有遇到難題?沈安表示:「我遇到的難題大概是一直在這樣的狀態很痛苦。但為了要讓拍攝順利,因為我不是專業演員,需要比較多時間去進入角色,所以開拍時我就待在這種狀態,大家就可以很順利的拍攝。也終於了解演員要一直待在負面情緒裡,其實對身體很累,我拍完後是有點精疲力盡的,就像一天哭了八小時的感覺。」
而比較特別的,是當我聽見〈什麼意思〉,發現此曲的英譯是「Panic Attack(恐慌症發作)」,與輕快的旋律成對比,關於這首歌,沈安談到:「歌曲是在說不管你的生活或工作有什麼壓力,或人生不順遂壓著你,感覺很焦慮的在一個地方逃不出去,你要逃出去又不讓你逃,一直重覆的過程。」
沈安再以自身的經驗提到:「其實我有發生過一次恐慌症,最初並沒有特別要以這件事來寫歌,只是很自然的出現,因為焦慮和恐慌我都有經歷過,它就存在我記憶裡變成我的一部分,所以寫歌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往這個方向寫。」
收到沈安這則回覆時,雖不能說感同身受,但卻能理解慌亂的心理狀態過後,帶來的身體或心靈上的痕跡是抹不掉的。〈什麼意思〉雖然是沈安無意之下的創作,相信也讓有相同經歷的聽者能寬心面對自我焦慮及恐慌的過程。
緩緩爬坡去實現的夢
《白日夢的悲哀》是沈安的第三張創作專輯,是貼近他自己的夢,開始獨立做音樂的六年間,我問他覺得自己在這之中有什麼成長與轉變?
他說是在音樂裡的過程,從
《0-13》的專輯名稱開始,他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很厲害的音樂人,整趟旅程就很像《白日夢的悲哀》專輯封面,在一個上坡慢慢的往上走。
對沈安來說,做音樂這件事,就像是《0-13》的專輯封面,是一片烏雲、一片霧,他不知道他要走到哪,只想往一個方向走,一直走,漸漸的走出那個霧,讓大家看到他,看到他之後再走的更近,再看見內心的他,包括他看世界的方式。
做音樂和生活的進步,沈安認為是同步的,例如看事情的角度、感受,寫出的歌曲感受越深,代表在人生裡看待事情的感受也越深刻。 「並不是反向的,越長大後,越對很多事情感到麻痺無感,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做音樂,一面是自我探索,一面是把感受表達出來,要把感受表達出來,那一定要去感受什麼,要好好生活,去看這個世界。」他說。
那麼對於自己音樂作品,想帶給聽眾什麼收穫呢?
「希望能給聽眾在聆聽的當下有療癒感,如果有認真探索我寫的內容,也會希望聽眾去探索自己生命中需要探索的東西,去感受生命裡想要去感受的,不要被長大這件事情限制住自己。」對沈安而言,從小接受的教育,親戚談論的道理,長大後好像要對很多事情很無感。 沈安再談到:「像是對戀愛很無感。『蛤~戀愛是那個小孩在談的(模仿親戚語氣)』,就我覺得不是那樣子的,長大後你有沒有勇氣保有小時候的感受?我的作品也提醒我自己要保持那樣的感受,也希望喚起聽眾的共鳴,去感受他們想要感受的事情。」
最後再提起新作《白日夢的悲哀》,沈安希望讓大家在現實中好好生活、好好感受。因為白日夢是一個幻想,雖然很美,但是在做白日夢的時候,會看不見現實中美好的一部分,對他來說那就是白日夢的悲哀。
琳聽後記
首次做華語音樂採訪,很感謝沈安給我機會,能讓我以書面的採訪方式為聽眾分享專輯。
後來他問我,能不能用錄音的方式回覆,這樣比較自然。所以我收到的是七則錄音的回覆,聆聽每一則錄音時,我感受到他用心的回應,以及對專輯製作的態度與專注。
從去年第一次聽見沈安的音樂,進而聆聽他以前的作品,發現他的創作總深入一種我們自己忽略的角落,生活也好,內心或記憶也好,可能你會在他的某一首歌裡遇見自己的某種形狀,才發現原來真的有人懂你的那種心情。
《白日夢的悲哀》也是如此,它貼近沈安的自我狀態,何嘗也不是道出你我都曾有的幻想與現實交叉的畫面?試試看吧,來個冒險,在悲哀來臨之前,進入沈安的白日夢沉溺一回再抽離,你會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