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第一节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的区别
原来司马懿和曹操之间的斗争是代表两个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那我们的项目是不是也是屁股决定脑袋呢)
司马懿 -
- 代表儒家文化的士族
- 系出名门
- 居然袁绍也是这个集团的
- 崇尚儒家道德。有道德的人恰恰都是各大士族的重要人物。也不知道是真有道德还是假有道德
- 有各种在今天看来装模作样的道德规范
- 外宽内忌
曹操 -
- 代表非儒家文化的寒门
- 系出no where
- 唯才是用
- 好法术(法家?)
- 崇尚节俭。不过儿媳妇穿了件漂亮衣服就要被赐死,也太苛刻了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司马氏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几个原因
- 司马懿的坚忍阴毒。我觉得还主要是因为他活得够长。
- 取得了豪强士族的支持
- 取得了一些寒族的支持。这里面尤其是贾充。他杀死了高贵乡公,号称儒家子弟的司马氏就不用背上弑君的罪名。果然背锅的人很重要。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豪门就是儒门。唯才是举的时期过去了,又变成“门选”。节俭的风尚也过去了。大家都很贪财吝啬。
卖李子前把核挖掉也是很有想法了。
第四节 附论蜀吴
刘备是寒门(我一直就觉得刘备这个“宗亲”很可疑)
诸葛亮是法家(我觉得他那番“升米恩斗米仇”的言论非常有道理)
孙权是士族(难怪他那么恨那些老臣)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一节 从州郡精兵到罢州郡兵
这章主要探讨的就是,山巨源究竟什么时候向晋武帝谏言不要罢州郡兵。是在当少傅的时候,还是在当仆射的时候。是伐孙吴之前还是之后。各种资料考证。总之武帝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山涛所料。(我要是山涛,我就从棺材里爬出来大喊一声,I told you!)
我见过很多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画作,大多是一群老男人悠哉悠哉地在竹林里耍乐。最近学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才发现原来他们居然都跟当时的政治生活有很紧密的联系,并不是什么远离红尘的隐士。而且,并不存在什么竹林,就好像小虎队里没有真正的老虎一样(太暴露年龄了)。
第二节 分封诸王
“奏复五等爵”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分封制。这实际上是分封制和封建制之间的对立。结果司马炎采纳了“五等爵”制度,且同时罢州郡武备,结果在八王之乱的时候无兵可用。但当时如果采取相反的策略就不会有后患了吗?也很不好说。毕竟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
高贵乡公要是搁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小鲜肉、官二代富二代。可惜为奸人所害。他将密谋攻击司马昭的计划告诉了他认为可以信任的王沈,结果却被告密。再加上贾充、裴秀之流。这些人一点都没有怜香惜玉之心。真是为小鲜肉不值啊!
司马炎据说青壮年时励精图治,老了以后就耽于享乐。这样的类型在中国历代皇帝里似乎挺常见的。皇帝毕竟也是人,人就很难保持一辈子的斗志昂扬。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清谈原来也有前期和后期。前期针砭时弊,后期故弄玄虚。
清谈误国是因为很多人不干活、还对着干活的人指手画脚。原以为能说话总比不能说话要强些。后来就读到嵇康因为写了篇文章结果被司马氏杀了。才知道话也是不能随便说的。鸡被杀了,猴子们便都粟粟了。于是向秀乖乖地放弃了老庄出来做官,阮籍刘伶一边忙着喝酒,一边忙着装疯卖傻,才算混得寿终正寝。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一节 赵王伦废立
司马家的嫡系是这样的:司馬懿 - 司马昭- 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第一个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然而惠帝却被自己的叔公,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赵王伦废掉(可见生太多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事)
这其中又和“五斗米教”密不可分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第三节 张昌起兵
第四节 李特起兵
新认识的字:賨(cong2)
所谓乱世出英雄,当真不假。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移民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个大问题。关于如何处理移民问题,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北方戎狄因为“政策的天灾的战争的”原因南迁。曹操的基本主张是容纳接受这些移民,甚至让他们迁到更加内陆的地区,与汉人杂居。但郭钦却想将人家踢回北地,并从内地迁汉民到北方边境。我并未想明白当初的移民政策和后来“狄戎乱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历史长河中若从来都没有与其他民族杂居过,没有受到过人家的影响,怕是所谓的“汉族文化”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