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我畢設的出發點

此市場非彼市場,列嶼拍攝,應該算東林市場的一部分
此市場非彼市場,列嶼拍攝,應該算東林市場的一部分

前言
延續上一回所提到的,我認為畢業設計是可以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的事情,所以我希望我的設計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而我的出發點是居民。也因為我所就讀的學校位於離島–金門,這是較有別於其他建築系或是大學生的經驗,因此我把基地範圍限縮在金門島上,其一是我在這裡確確實實的生活了四年,有別於常住居民與遊客,我能夠跳脫兩者的身分去觀察不同性質的人在島上的日常生活;其二是金門是離島,生活型態一定與台灣有所差別,這樣的差異希望可以透過「我」去展現他們的不同,除了讓旅客可以真正的了解島上生活,同時也讓在地居民更能接受外地來的短暫停留者。希望透過這次的設計能夠展現出兩個身分互相理解的過程。

動機目的
為什麼會說「希望兩者的身分能互相理解」是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島上的人還是會有一些比較排外的現象,這與長期下來的風俗民情有關,所以只要是外來客,不論是大學生、遊客、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會被誤解,好像來這個地方就是要破壞當地生態(包含人文、自然、生活習性等),但真正在破壞環境到底是誰,我想另有其人。而最近國內旅遊興起,常常會被問到說金門有哪裡好玩?或是可以看到網路上有愈來愈多人分享金門旅遊,但會發現大家去的景點或觀光地有許多都是刻意塑造的場景,平常可能杳無人煙,都要等到觀光客來才會開張,或是金門人自己也不太去的地方。使得大部分來旅遊的人只看見刻意塑造的表象,而非金門原本的樣貌(但某部分是因原始樣貌整修後被破壞所致,這部分無法追究先不討論),導致金門變成一個較無記憶點的地方,除非有許多時間可以留在島上慢慢感受或是對某個領域有很大的興趣才會印象深刻。
可能會有一些擁護者認為他一來到金門就愛上了這裡,我不否認有這些人的存在,因為我也是其中一個,但就周遭來過金門旅遊的人們,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特別留念的地方,甚至不一定會二訪,原因可能是許多景點去過一次就好,較沒有吸引他們一去再去的記憶點。這並非金門真的不夠吸引人,也不是旅客真的不懂得欣賞,我認為觀光政策也佔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這不算是建築能解決的問題,所以觀光策略不是這次要探討的事情。
這次我想做到的就是能讓這樣的誤會解開,讓在地居民不要排斥或認為外來者就是來破壞這裡的,有些旅客是真的想深度旅遊或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甚至是體驗生活,這些理解當地的過程都能夠打破對短暫停留者的既定意象,同時也能夠讓真正想了解金門的人能夠不被表象的旅遊資訊給綁住,使更多人能夠看見有別於旅行社提出的當地特色,讓彼此能夠互相交流、理解。

議題分析
關於議題,其實我不太確定我想討論的東西議題是甚麼?我當初想題目的出發點是比較經濟層面的,希望改善一個空間能夠帶動當地人的經濟效益,所以出發點才會是居民。因為金門經濟失敗的例子算是不少,最明顯的就是最近快要倒掉的風獅爺商店街。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所以我想做的是自給自足的循環經濟,在地人經營、在地人買賣,不需要透過觀光客維持營運,旅客只是輔助效益的商業行為空間。這樣的議題應該可以理解為,要如何產生自給自足的商業營運模式?我不待確定該如何下標,或是這能算是一個方向,但如果要提到在地與觀光的融合可能又是另外一個議題,目前對動機所產生的問題還有點疑惑,或許會需要找老師詢問才會有比較清晰的答案,希望下回能揭曉~

案例分析
待補上

基地選擇
基地的條件一開始設定就是要在金門,因為我希望從哪裡開始,就要從那裡結束。原本是希望不要與歷年來做過的基地重複,但如果依照我的動機,是有點難避免可能會有重複的地方,於是我去思考有甚麼地方是最貼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方便旅客置入。
貼近日常生活最直觀的地方就是市場,而目前遊客最多的地方則是金城鎮,金城的東門市場正好就是當地人日常出沒的場所,同時也離金城車站不遠的距離,附近的景點也繁多,是旅客可能經過的點。而東門市場的有趣現象是,即便有規劃一區市場提供攤販買賣的空間,但大部分都被當成倉儲空間,反而是民族路沿街的攤販絡繹不絕,尖峰時段人來人往。這樣的現象其實很好理解,大家買東西都是圖個方便,所以能夠延著一條路一路往下逛,確實就大大降低了轉彎的可能。
所以目前我的假設是如果原本計畫的市場空間並不會真正的被用來當作交易的場所,那能透過甚麼方法讓空間不會被閒置,不影響原本路上生意的同時能夠引入人潮至這個平常比較少人踏入的地點,包括休息的居民、旅客、吃東西的人等等的。目前的想像是類似一個休息站,裡頭可能有買菜買累了的老人、太陽太毒來避暑的人、觀光到一半休息的旅人、單純來吃早點的居民、被人潮吸引而來的流動攤販等。
目前的想法太過鮮明直白,有許多基地上的背景及現況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確認,是不是還有更好的地點也還在思考中,雖然可能類似於以往的畢設作品,又或者基地的某些條件與我的認知有差異,但記錄就是這麼一回事,把目前能想到的盡量先表達出來,以後才有辦法修正及參考,所以目前暫且就先這樣!

空間需求
總和上述所需還有一些自己希望可以做的東西,以下分為兩類,一個是我認為針對此題目需要的空間;二是我希望可以做到的空間,但基地條件不一定允許。會有第二類產生是因為本質上,我還是希望我的設計是可以針對當地人,或是常居於此的外地人,所以還是希望某部份的設計可以針對這部分著手。
  • 針對市場附近所需之空間
  1. 蔬果販賣
  2. 肉類販賣
  3. 五金及其他類別販賣
  4. 飲食店(早餐店、素食店、便當店、小吃店等)
  5. 特產店(紀念品酒類特產店、製麵線店、包子店、中式食品製作店)
  6. 漁會(既有的)
  7. 東門里辦公處(既有的)
  8. 停車空間(機車為大宗)
  9. 卸貨空間(供小貨車載運及卸貨用)
  10. 倉儲空間(針對可擺放之食材的儲物空間)
  11. 飲食空間(非店家所有,供所有人可飲食的地方)
  12. 休息空間(可戶外或室內,非飲食區)
  13. 公共廁所
  14. 流動攤販駐紮點
  • 針對市場附近可能可以出現的空間
  1. 公園
  2. 表演場所
  3. 50人以上集會所(東門里活動中心)
  4. 導覽空間??(方便旅客休息之餘了解此地歷史?)
  5. 自助洗衣?
  6. 服飾店?
  7. 餐廳、甜點店?(價位較高、較需要裝潢的店)
  8. 親子活動空間(餐廳、遊樂場所、下午茶店等等)
  • 希望注入的空間
  1. 民宿或旅館
  2. 商用透天厝(像是清香飯店一樣,想試著去感受在市場附近一家好幾口生活的可能)
以上有些空間可能太過瑣碎,但目前就只是一些可能,方便日後規畫區域,理想狀態是希望可以規畫一個屬於在地人的日常生活空間,可能可以模擬一個小家庭或三代同堂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以販賣物品(食物、生活用品等等)為主要家業,他們的生活空間可以如何改善。改善之餘希望因為地點本身能夠匯集許多當地人活動進而吸引到來此觀光的遊客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就類似台灣可能會有在地夜市或是在地市場的概念,本質上是服務當地居民,卻同時能夠吸引一些觀光人潮,而非本身就是觀光景點。

預期成果
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動機跟空間需求希望達到的事情似乎有些不同,但所敘述的事情確確實實都是我希望達到的,只是輕重問題,兩者也有一定的關聯性。而目前把基地畫大了,規劃的空間也有點瑣碎(想做的空間有點多),所以還在思考該如何刪減,但我的目的就如同前面一直提到的,希望能夠以改善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為主,旅客的深度旅遊為輔,去達到兩者能夠不刻意的互相交流為目的。
以現在的想法當作題目的話是有點龐大,想做的事情也太多,所以可能會稍微抉擇到底是要只做跟居民有關的,還是要結合旅客,這可能是之後會去思考的問題。基地的選擇是不是要如此果決也還是個問號。
希望下一次的「計畫書整理」主題能夠更明確,也會增加一些針對題目去了解的案例分析,願能如期完成!
202208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