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亟欲尋求「是/否」、「敵/我」的時代,金門與馬祖可說是一種「以上皆非」的存在。正如李問所說,我們今日的共同體範圍,比統派(中華民國)想像的小很多,卻又比傳統獨派(台灣、澎湖)認知的範圍大一些。在這兩者之間,並不完全屬於任一方、充滿了異質性跟多元性,讓人忍不住想「停頓」下來思考的地方,就是金門跟馬祖。
或許因為是由報導所改寫,在追求大眾易讀性的同時,相對於《島嶼幻想曲》,《斷裂的海》的切入與論述相對表面;但在主要介紹時代背景、常民想法的同時,卻也能夠讓讀者用更生活化的方式,透過那些訪談與故事,大略地了解過去可能不曾仔細聆聽的金門、馬祖人心聲。
不只維繫了台海的和平,也長期暴露在戰爭的風險當中,其中金門更是「台澎金馬」當中,唯一實際與中共作戰、並且勝出的地區;儘管靠著中國賺進觀光財,地理上也更接近對岸,但他們卻不一定如同台灣本島人所想,一心只想要回歸祖國。至於年輕一代,更是夾在長輩與台灣主流社會的夾縫中,陷入「如果台灣不要我們,我們又不想當中國人怎麼辦?」的焦慮裡。
雖然歷史、背景的描述,確實也讓人對金馬的生態有了更多的理解,但就意識形態上,書中訪談李問的段落,或許更能夠啟發想要推動改革的台灣年輕族群。金馬地區由於地緣關係,加上長期缺席在台獨的論述當中、沒有其他政黨願意深耕等因素,一直是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但身為民進黨年輕一輩的李問,卻在沒有家族關係的支持之下投身馬祖,並且實質上鬆動了當地的政黨生態。
比起用過往的投票結果去定義「敵/我」,李問選擇以「投票」的行為、施行民主政治,來界定彼此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過往在獨派眼中的「異己」,在他的定義下卻成為了同胞,並且使用了雙方都認同的價值作為判定標準。尤其在民主多數決的情況下,許多人卻已經習慣以「減法」來區分敵我,無形中反而讓自己孤立成為少數,李問的經驗也提供了一個逆轉與溝通的可能。
「金馬」真的不重要嗎?或者,「金馬」為什麼重要?《斷裂的海》讓我們理解,儘管「台澎金馬」只是個歷史上的偶然,但他們在許多部分依舊共享著許多台灣人所引以為傲的價值,並且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代替我們承擔了和平的代價。「斷裂」的海可以重新被連結,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或許也藏著讓台灣主流社會的斷裂重新融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