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要停止對幸福的探索

去年(2021)天下雜誌曾經比照OECD的調查方法,製作了台灣的「幸福生活指數」,其中,台灣在人身安全、財富、就業、居住、健康等多項指標都拿到了高分,只是在「環境品質」和「社會連結度」這兩個項目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整體來看,在滿分10分的「幸福生活指數」中,台灣拿到了7分,其實算是不錯的結果,不但在OECD國家中數於前段班,也超過日本和韓國,算是東亞地區「最幸福的國家」。
不過,令人玩味的是,在「主觀幸福感」這個調查項目中,台灣只拿到了6.2分,處於及格邊緣,也就是說,雖然根據客觀評估,我們「應該」蠻幸褔的,但是當被人問到「你快樂嗎」的時候,我們卻好像沒有那麼快樂。
這是為什麼呢?
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我們所處的文化和成長背景,往往導致我們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不斷追求著自己並不想要的目標,最終無法成為我們真正想要的自己。
如果這樣聽起來太抽象,你不妨試著回想一下:當年大學填選志願的時候,你是否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科系呢?還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系排名、父母期許,或是旁人眼光的影響?
或者,你可以思考一下目前所從事的工作,自己是否真的有樂在其中呢?還是因為家庭經濟、生活壓力,結果不得不向薪水低頭?
如果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無奈,可能就會覺得我們的人生常常都是被別人決定好的,自己並沒有太多選擇。有時我們會羨慕旁人提早達到「財富自由」的狀態,或許並不是因為「財富」這件事本身到底有多美好,而是因為「不需要為錢操心」背後所隱含的「選擇」和「自由」,正是我們長久以來都在心裡所企求、盼望的快樂。
財富並不是一顆讓人快樂的萬靈丹,許多有錢的人一樣有種種不快樂的理由。但是,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而金錢是幫助你達成目標的一個必要條件時,存錢和投資就會比「數鈔票得到快感」這件事來得更有意義。
然而,在人生課題上,許多人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往往不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
在這種時候,美國心理學家James Marcia研究青少年生涯發展時所提出的「自我認同理論」,或許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不論面對哪一種課題,我們的人生通常都是從左上角(早閉型)出發,別人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但是自己並沒有經過深刻思考,這是「見山是山」。
接著,我們可能會遭遇到原先信念無法處理的意外情境,這時便會產生混淆,出現認同危機(左下角)。有些人面對危機會選擇逃避,有些人卻能夠勇於回應挑戰,利用新的經驗、知識去探索更好的答案(右下角),這是「見山不是山」。
經歷探索之後,有些人能夠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走出迷茫,自信、堅定地朝自己選擇的方向前進(右上角),這是「見山又是山」。
如果你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有些不滿、有些茫然,不論是關於職涯、愛情、財富,還是人生,或許,你可以試著停下腳步,思考看看,在這個課題上,自己位於這張圖中的哪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又有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能夠做的?
當面對不同課題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處於不同的位置,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提醒自己(或身邊的人)不要放棄思考和探索 就可以逐漸地從左邊走到右邊。
當我們累積了一些這樣成功走到右上角的經驗,就能肯定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進而養成一種分析、理解自己處境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將幫助我們在下一次遭遇認同危機時進行更有效的探索,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願意點醒我們、拉我們一把的貴人,這些都是人生中難得的緣份;在我們走過困境後,如果能夠心懷感恩,並效法他們,貢獻自己的經驗幫助他人,就能把這樣好的緣份延續下去,並從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
※ 被動投資懶人包:《一份被動投資的地圖》 ※ 了解投資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疑惑:《投資動動腦-關於投資的頭腦體操》 ※ 霍華.馬克斯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