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學理財】租金飆漲全球皆然,無殼蝸牛該何去何從?

IMAGE from Hippopx
IMAGE from Hippopx

你也是「無殼蝸牛」一族?總是聽見得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間屋棲身?每遇選舉總聽見類似居住正義的政見、計畫興建更多社宅造福更多年輕人……聽著聽著,讓你也忍不住想吶吼,誰,誰敢喊「住者有其屋」,就終生投票支持!只是喊完自己也覺得好笑,即便「田宅」是同件事,但地只是地,宅可是地加屋,怎可相提並論?然而無論加或不加,該是怎麼也無法成真?!
買不起房,還是得有個地方棲身,因此只能租屋,不過租金也是逐年水漲船高,根據主計總處數據顯示,租金指數從2010年起逐年調漲,如以月為分析基準,更是連續137個月未曾下跌,經濟可能泡沫化但租金完全沒有這等跡象,尤其近年物價、房價紛紛飆漲,房東怎可能不跟進調整租金,儘管政府釋出「300億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更將申請期限由8月底延至10月底,然而房東因房客申請補助而漲租情事仍時有耳聞。

工作無論遠距,搬住蛋白區仍是最快首選

「買房難租屋苦」的心情不單單只發生在台灣,世界強國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報導指出,全美房價滾雪球般越來越大,是30年來上升幅度最快,月租金中位數首次超過2,000美金,大都會區更漲得教人瞠目結舌,分析原因與眾人紛紛重返城市、本就鬧缺房荒的地區湧入大量新居民有絕對關係,再者還有聯準會(FED)搧風點火,快速升息使得房貸利率跟著攀高,大大澆熄預計買屋人熱情,因此只能繼續租屋。
無殼難也不單只有台灣和美國,根據全球彭博經濟部門調查,經合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7個成員國中有19個編制「物價/房租比率」及「房價/所得比率」兩項比率,發現比率皆高於金融海嘯時期,顯示物價飆漲已遠遠脫離基本面。
那麼該如何是好?總不能露宿街頭。美國由蝸牛族、社區和法律組織所組成的聯盟大聲疾呼,要求拜登政府宣布住宅緊急狀態、推出規範房租政策!疫情讓遠距工作成為常態,連帶也助長租金上漲,以邁阿密為例,新居民大舉遷入,使得租金大躍跳40%,成為全美20大都會區漲價王,迫得有些租客只能遷至郊區,避免荷包大失血。
而最新數字顯示,台北市人口大幅流失,居六都之冠,究其原因高房價仍是主因,多數人儘管工作在台北,但選擇住往新北、桃園、基隆等地,儘管通勤時間長但能擁有較好的居住空間。顯見的,世界各地無殼族均有志一同選擇搬往蛋白區,遠距工作雖然改變租屋結構但無論遠距與否,蛋白區似乎都是最快的解決對策。

買房與否沒對錯好壞,唯有善用國家政策

此外無論是買房還是租屋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想法,沒有所謂的對錯,也沒有所謂好壞問題,所有問題都能簡單化,關於房子只有買或不買。如果想買,那麼就仔細評估所得,該如何才能真的擁有自己的房子;如果想買卻買不起,那麼就仔細衡量租屋的預算和地點,既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交易(如買房繳房貸最終至少還有層屋),那麼當然得花得物超所值,因此就可以多加研究,找到自己滿意的住處。租屋和買屋的差異之一,無法就是前者可以保有新鮮感,租約期滿就可以換個家,非常適合喜新厭舊的人。
只是無論是租或買,都別忘記經常查看各種國家政策,如是否吻合租金補貼資格?如果受限於與房東的約定,是否可以商議,在漲租和申請補助之間,哪種方式可降低自己的負擔?相關社宅申請也可以試試,只要吻合資格,即便中籤率低得教人喪氣,還是可以試試手氣。另外,任職公司是否也有相關租金補貼福利?公司團保有哪些好康可使用?
此外,租金也能成為減稅的一環,單身者最高可有12萬扣除額,夫妻合併申報則是加倍為24萬,悠忽之間,想起好似有過為節稅而持續維持名義上的婚姻關係的新聞!可不要因此自以為是,亂耍小聰明,能夠節稅是好事但切記合法合規。

貸款買屋才是王道,賣屋變現未必賺更多

此外也有很多人怕麻煩,對於任何政策推出的優惠方案一長串資料,完全沒耐性閱讀更遑論好好研究分析一番,其實要好好訓練自己閱讀這類生硬資料能力,因為國家或所居住的縣市政府每年必然會推出許多便民政策,一定要多加關注且善加利用,畢竟這可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稅收),讓我們好好享用自己辛苦繳出的稅。
而且這類官方文書資料,看似艱澀,其實只要多加練習,漸漸也就能看出箇中端倪,找出自己所需。試試看,也許不知不覺省下許多不必要的支出,「減少支出就等於收入」的觀念要銘記在心,尤其在通膨似乎不見減緩的當下,更要謹慎用錢。
此外,儘管購屋對多數人仍是高門檻但在此也要特別提出另一觀點,一旦有能力購屋,無論是否資金充裕都建議貸款購買,尤其很多人不喜歡負債更討厭欠銀行錢,其實貸款可讓自己擁有更多可活用的資金,可用作其他投資還能因此減稅,可謂一舉多得。此外,在評估房屋買賣之前也需要仔細評估,如手邊有間屋,無論是否還有貸款,轉手出售即可獲得千萬淨利,那麼賣或不賣?
當然賣,你說,房價高低起伏不定,擺明可以直接入袋的千萬,當然馬上賣。只是真是如此?其實,不賣可能賺更多。是否好奇?歡迎留言提問,知識總是相互交流才會越來越精確,不要再當被動的沉默閱讀者,理財知識總是在QA中越見分明。歡迎提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