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財】抗通膨只要四要點,你做到了嗎?

2022/08/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Photo by form PxHere
近幾年不用看新聞也能切身感受通膨的壓力,尤其是2022年似乎特別嚴重,買什麼都覺得貴,更甚的是想買還買不到,像是經常鬧缺貨的雞蛋,近期搶買的鮮奶。
只是究竟什麼是「通膨」?完整名稱為「通貨膨脹」(inflation),原指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也泛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使得人們的購買力下降,尤其現代「『通膨』就是『物價持續上漲』」已然成為人們刻板印象。不過在此要特別說明,貨幣數量增加並不等於物價上漲,因為可能還沒開始消費使用或是與更多商品(或者服務)製造相抵銷,因此貨幣數量增加也可能造成物價下跌。

大撒幣的量化寬鬆政策為何導致通膨不減反增

因為物價上漲而起的通膨狀態,經濟學家提出「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兩種理論加以定義。前者就是「供不應求」,簡言之就是當市場的商品或勞務需求量大卻沒有相對數量的物品和人力可對應,物價自然上漲,如近期房地產建案工程進度緩慢,就是缺工、缺乏原物料所致。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景氣好、買氣盛(消費者需求增加),房屋價格也會上漲。
至於後者「成本推動」一如字義,就是原物料成本增加或者工資提高(如調高的基本工資、一例一休增加的加班費等等)、企業壟斷(或寡斷)所致,像是由全家約占3成、統一(7-11)約5成稱霸的超商生態以及被中華分食約38%、遠傳約28%、台哥大約28%的電信大餅等等。
只是「萬物皆漲,唯獨薪水不漲」的現況,我們究竟該如何因應通膨狀況?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曾提出,問題就在「央行採取固定匯率」制度。他表示,如果匯率不固定而是自由浮動,一旦國外原物料調漲,只要調整匯率,國內物價未必得跟著調高。此外,邱俊榮也特別指出,因為新冠疫情、烏俄戰爭以及天災等等問題,重創全球經濟,使得世界各國紛紛挹注大量資金協助國內企業紓困或推出振興方案刺激民間消費,只是人民不因此而降低對產品(物資)的需求,因此生產成本反而提高(如蛋價),所以成效不彰。
只是為何同樣是紓困方案,2008年金融海嘯時奏效,為何再次實施卻欲振乏力?其實原因就在於「大撒幣」也就是所謂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
所謂的「量」就是增加貨幣供應數量;寬鬆則意味著降低銀行的資金壓力。換言之,就是讓企業、人民跟銀行借貸的成本降低,使得市場有較多的流動資金,進而刺激整體市場經濟,如之前政府推出的勞工十萬紓困貸款;三年還款期限,只要從第七個月開始,每月不間斷固定償還本金+利息,最終結算,三年只需支付約一千六百元利息。
以此為例說明,應該較能讓大家切身感受,不過當國家決定實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時,通常由中央銀行出手,透過購買企業債、公債或證券等等方式,釋出資金。儘管有人會以「印鈔票」形容「量化寬鬆」政策,其實並非正確。還是不太懂?那麼舉企業債稍加說明,一旦央行購買企業債,企業就會獲得現金收入,進而將其存入銀行,銀行就有較多資金可以借給企業及個人,成為一個循環的資金流。借貸的企業也可轉投資也能擴大經營,個人則可以消費也能投資,因此市場經濟也就更加活絡。

飲食交通占支出大宗,消費訂閱則化錢於無形

只是這等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並非長久之計,邱俊榮教授表示,面對這波因新冠疫情而起的經濟、通膨問題,有人選擇購買不動產、黃金或股票甚至最夯的加密貨幣避險,只是並非每個人都買得起房子、黃金,只有生活不虞匱乏且還有資金傍身的人才有餘裕進行這樣的規劃,因此徒然突顯、惡化社會貧富的差距,因此建議政府在努力維持物價平穩之際,也要規劃如何降低通膨對經濟弱勢者所造成的傷害。
那麼一般的市井小民該如何是好?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馬來西亞財富管理公司營業總監凱瑟琳·張(Katherine Chang)曾在受訪中提出四個要點——仔細審視家中財務狀況、減少家中非必要的支出、不要過度持有大量現金、調整應運而生的消費心態。
對於家中的財務狀況,李淳強調對付通膨無法照本宣科,因為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因此得先釐清自己的目標;如家境小康或者中低收入者,目標在於如何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高收入者需要考量的則是如何避免資產縮水問題。
至於減少家中非必要支出,李淳提到過往研究觀察所得,多數民眾每月家庭支出最高的項目無非就是飲食,有鑑於外食動輒一餐一兩百元,許多人改成自煮帶便當,儘管食材價格也持續飆漲,但兩相比較,還是略「剩」一籌,況且還能降低染疫風險,因此也成為近年流行趨勢。
此外還有交通費用也是高額支出項目之一,尤其近年汽油價格高漲,如果通勤時間許可,可以相較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所需費用(尤其大台北地區搭乘捷運可使用定期票),多少也能節蓄一些支出。
此外還有一些消費型的訂閱服務,如影視、音樂等等串流平台、手機資費、有線電視甚至健身房等等,看似沒多少錢,其實一項項、一月月累積,可是一筆不小的金額。李淳提醒大家釐清『「想要」還是「需要」』,雖是老生常談卻是無比務實的有效節蓄支出的方法。
另外不動產買賣雖被認定是對抗通膨最好的選項之一,但升息使得借款成本提高,因此延緩買房甚至買車這類大型支出計畫,可能更為有效。

現金為王已是敗絮其中,慈善捐款也轉成實物

「現金為王」在通膨狀態下已然不再是金科玉律,而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儘管多數人還是感覺現金傍身比較安全,只是計算一下數字,馬來西亞財富管理公司營業總監凱瑟琳·張(Katherine Chang)以貨膨脹率計算得出,如果是1.05%,那麼千萬美金在十年內則縮水成九百萬美金,但現今通貨膨脹率早就遠遠超高1.05%!
而馬來西亞的慈善機構面對善款逐漸短缺,也隨機應變鼓勵捐贈者以實物代替現金,因為意識到商品物價飆升,即便獲得同金額善款也無法如同以往,買到相同數量、品質的物品。
李淳建議,高通膨時代身邊只要具備緊急預備金、可週轉的金額以及評估過的基礎現金數量即可,將餘下的現金轉配置到其他資產會是比較保險又聰明的做法。
而「調整應運而生的消費心態」是指哪些?也就是歐洲央行(ECB)首席經濟學家連恩(Philip Lane)所提出的「通膨心理」——想著反正錢會越來越薄,不如先花掉再說;對企業而言則是預期成本可能上升,因此先偷偷逐步調整商品價格,因此通膨狀態也就越來越嚴重,所以要修訂調整。
消費這要告訴自己,通膨只是階段性,不忘前人耳提面命「忍一時,海闊天空」,犧牲所謂的娛樂消費,落實自己的財務規劃,凱瑟琳叮嚀說道,我們的確無法預測未來也無能改變大環境,但卻能謹慎行事,為致命的通膨竭盡所能做好準備,嚴陣以待。
你是否也同意?因應這波通膨、經濟不景氣的狀態,你的家務支出做了哪些調整?歡迎你留言與大家分享、參考,讓我們可以讓不漲的薪資,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像是不去星巴克改喝便利商店的咖啡或者甚至買了咖啡豆回家自己煮……這是一個咖啡癮君子的小小改變,屬於你的小改變又有哪些?
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以人為思考點,相信經濟價值,客戶利益為尊】 以人為思考點的組織,相信經濟價值至關重要,透過知識設計,確認商業可行性,以財稅方法挖掘(解決)客戶痛點,為企業提供財務長人才解決方案。此外也安排課程培訓全方位財務管理人,更希望奠定正確理財觀,讓每個人都能財富自由,生命更優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