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重看「天才雷普利

最近有機會重看1999年的「天才雷普利」,當初看的時候就覺得故事震撼、演員們更是令人難忘 (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絲·派特洛、凱特·布蘭琪 all my favorites!!)。重看,有一些心得,想來說說。主要有兩個方面: 「寄生上游」與希臘悲劇。

寄生上游

重看這部電影,驚奇發現它和三年前(2019)的南韓電影 「寄生上游」有許多相似處。兩部電影有相同的主題,同樣驚悚、血腥的震撼。中下階層的人們向上掙扎,努力地往上爬。湯姆.雷普利 (Tom Ripley) 是一個在派對上彈奏鋼琴維生的窮小子,一次偶然機會,因為穿著普林斯頓的外套,他被造船大亨(Mr. Greenleaf) 誤認成兒子迪克 (Dickie) 的同學,大亨因此和他聊了起來。雷普利最後被大亨託付到義大利勸迪克回家,一段難以預料的旅程於焉展開。
電影裏在剛開始的地方有個具有隱喻的場景,Tom在出發前往義大利時,拿著行李艱難地爬著狹窄的鐵梯上來,如同「寄生上游」裏主角們由自己住的地方前往富人老板家要走一連串的階梯蜿蜒向上。向上爬,是勵志的畫面,但在這兩部電影中成了警世寓言。
Tom從鐵梯上來後,送行的司機告訴他,”The name Greenleaf will open a lot of doors for you.”(Greenleaf 這個姓氏會打開許多門。) 這句話某個程度點醒了這個力爭上游又”有才”的青年,讓他對這些門後的可能性產生想像與嚮往。
雷普利如何混入上游社會? 如何取得入門票?
雷普利在音樂會臨時代班彈鋼琴前並沒有想要假扮任何人,普林斯頓65級的外套是借來的,但當Mr. Greenleaf 誤認他是校友時,雷普利 (出於禮貌?虛榮?) 沒有更正。這個外套是階級的符號,代表了”You are one of us.” Mr. Greenleaf 因此不假思索、不求証,直接相信、授權給雷普利去義大利勸回兒子,這個大亨事業雖成就顯赫,和兒子溝通完全做不到。Mr. Greenleaf 從未了解、相信自己的兒子,認為他敗家、衝動、失德,也因此從未懷疑過雷普利。這樣的富人天真在「寄生上游」裏我們也看到,很是諷剌。But as a parent, 我覺得父母應以此為戒,會不會我們老是覺得別人家小孩成材些、懂事些?

天才的才華

Tom為了要接近Dickie,他所做的努力是聽Jazz,做研究般的認真,而不是享受Jazz的自由隨興 (想想,自由隨興十分奢侈,不是嗎?) Jazz對於Tom來說,是資訊、是門票。在眼看要被Dickie打發回美國、快失去機會時,Tom設計從包包裏掉出來唱片,在看似不經意的狀況,故意顯露出來的心機,讓他留下來了。這是生存技能,就像Tom一開始模仿Mr. Greenleaf說話,讓Dickie驚豔,當作娛樂留在身邊,如同小丑、弄臣。但我們知道,模仿他人說話、簽名是本質上是欺騙他人的行為,當成為某人生存技能的時候,這人就行走在道德的懸崖上。(想起「寄生上游」的那句話: 「假如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
片名「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Ripley,雷普利的才華是什麼? 除了模仿,音樂才是接近他心靈的才華。相較於Jazz, 雷普利更喜歡歌劇嗎? 對他而言,音樂是奢侈的喜好,他其實是音樂系的調琴師 (連學生的身份都不是,當學生也是奢侈的),平常還要去俱樂部廁所打零工。聽歌劇是躲在布幕後偷聽的,下班後彈鋼琴是偷彈的,都是在生活夾縫中偷來的一束光。我相信他嚮往美、喜愛音樂,而且也有相當水準 (無論如何都需要才華與練習)。他在音樂中感受到的平靜及喘息空間得來不易,彈鋼琴、聽歌劇是他在揮汗奔走討生活、某個浮出水面、抬頭看向天空、短暫自由呼吸的時刻。

悲劇

悲劇英雄在設定上有性格的弱點。Tom性格的弱點是我們人性裏共有的,羡慕比我們富有的,懷抱對上流世界的嚮往,如同他對歌劇美好的世界的嚮往。Tom 初到達義大利時,偶遇Meredith,(無意地/潛意識地) 報了Dickie 的名字,又不經意地說出Greenleaf,彷彿是到了異地,心裡潛藏的意念溢散出來,Tom自己也享受這個假裝,偷偷過過癮,沒想到就遇到一個識貨的人,知道這個名字的價值。Meredith said, “we are partners of disguise.” 這個不經意玩笑式的開端也造就了毀滅的結局。
Tom 是想模仿Dickie的,他穿他的衣服,戴他的戒指,模仿他的簽名,幫忙回信回父親,在火車上端詳他的側臉。他是gay, 男性對他更有吸引力,但對Dickie的迷戀可能不只是愛情,同時還有社會地位上的嚮往,他說, “I’m like a brother you never have.” 在Tom的心裡,他覺得自己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悲劇: 觀者的哀憐與恐懼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同理Tom的心路歷程(那些嚮往、虛榮),同情他的掙扎、讚嘆他的努力與才華、理解他的慾望追求,因此隨著劇情緊張、掙扎、恐懼、哀傷。這是觀看悲劇的反應。跟著主角,我們也深陷在陰暗的地下室,無法扯下面具,一步一步走向更沒有光的所在。
亞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詩學》第六章,對於悲劇提出明確的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備、有一定長度的行動之摹仿。⋯⋯並藉由引發哀憐與顫慄之情,最終得以淨化。」換句話說,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的終極使命,是要讓人的心理獲得「淨化」(Catharsis,朱光潛譯為「宣洩」)的效果;而達至此目的的手段,便必須激發「哀憐」(Eleon)和「顫慄」(Phobos)二者的情緒不可。…
…「哀憐」與「顫慄」…在情節的設計上被激發:哀憐之對象是那些倒楣的劇中人,他之所以深陷厄運,可能只是因為一時糊塗犯了錯誤,才導致一連串不幸的事件發生,故心生哀憐之情。顫慄之對象是觀眾自己,因為那位倒楣劇中人與自己的處境,兩者之間有可能會再現,故進而擔憂這種楣運也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而激發了顫慄。簡言之,亞里斯多德認為,「哀憐」是由一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所引起的;「顫慄」則是由這個遭受厄運的人與我們的相似所引起的
除了對主角的性格、遭遇的同理外,情節的發展也牽動了觀者的感受。亞理斯多德在《詩學》第六章曾提示:「悲劇最令人感動的情節部分是-急轉與認出。」
「急轉」,乃指行動事件從一個方向突然地轉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從幸到不幸,或從不幸到幸,都算是行動之急轉。「認出」,指從無知到知之轉變;較好的認出應是使急轉隨之發生。悲劇主角從無知到知,認出了事件之真相,劇情立即急轉直下(從幸到不幸)或急轉直上(從不幸到幸),令人產生哀憐與顫慄之情。
(以上斜體部份來自朱健豪: 從《你的名字》看見古希臘悲劇的華麗復興(關鍵評論) 底線為本文作者加上。)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607/fullpage
情節中的認出導致的這部電影情節急轉有幾次,有向下深陷,也有讓人鬆一口氣的解套 (如Mr. Greenleaf僱請的私人偵探認定Tom清白),但最終在與Peter 航向自由的船上,再次偶遇Meredith,Tom又驚又痛地「認出」自己竟無法摘下他的假皮面具,無法走出地下室、無法說出實情的他萬劫不復,親手了結自己的幸福。目暏如此悲劇,觀衆自是「哀憐」、「顫慄」不已,哀傷幸福雖近但難得,恐懼自身或許會在生活中不經意如同Tom一步一步深陷,無法自拔。
推薦大家重看這部片,看看這些巨星們在20世紀末時的風采,也再次體會悲劇的洗滌人心的感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