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由新聞來看-海軍的新一代巡防艦

海軍司令部於2016年公布的新一代巡防艦構想圖
海軍司令部於2016年公布的新一代巡防艦構想圖

小神盾的規格爭議

2016年6月海軍司令部公布未來12項國艦國造計畫,其中列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計畫的技術要求如下:
  • 七級風力下可執行任務
  • 十級風力下安全航行,在100節橫風、三艙破損情況下仍維持一定穩度
  • 具裝載與執行多功能任務模組能力
  • 自動化船用科技
  • 降低操作人力需求
  • 具低雷達截面積、低紅外線、低噪音(匿蹤)。
雖然上列技術要求沒有和戰系相關敘述,但明顯看出主桅有類似相位陣列雷達的方塊。之後在2017年海軍邀商資料中揭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全長約138m、寬約16.5m,排水量約4,500噸, 船速約27.5節以上。配備有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器、國產飛彈等;艦用作戰系統為中科院的"迅聯系統"。外界基於前述規格,認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將裝備神盾系統等級的戰系。因海軍造艦計畫另有一款較大型的新一代主戰艦艇,故稱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為小神盾艦。
根據公開訊息,因應作戰系統裝備所需,海軍將噸位由4,500噸調整至5,500噸。但因為中科院研製的相位陣列雷達體積與重量大於歐美相同產品,而國外類似艦艇噸位已達6,000噸,所以中科院建議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應放大至6,200噸。
對於因為作戰系統造成的噸位提升,海軍參謀長李宗孝中將在2018年5月14日於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接受質詢時定位以4,500噸級的"一般"巡防艦,未來作戰系統發展完成後再提建造案(意即新一代主戰艦艇)。對此外界質疑海軍是否因為作戰系統問題,而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減裝以維持原計畫噸位。而海軍則發表聲明表示計畫從未改變。
一些專家認為海軍太過堅持,國外類似艦艇噸位都在6,000噸以上,海軍有點像是要馬兒強又要馬兒小。不過也有人提出海軍是基於後勤上的考量,目前海軍的巡防艦噸位都是4000多噸,噸位變動小,港口與後勤設施也就能沿用。但現實的作戰環境擺在眼前,小神盾確有需求。在噸位與裝備的矛盾下,計畫就走進了死胡同。
如上新聞,在2020年12月台船的法人說明會上,發佈另一種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構型。可以看出主桅的相位陣列雷達似乎略為縮小,垂直發射系統的配置也有不同,但仍維持24管。其他武裝和之前略有不同,但明顯希望藉由相位陣列雷達的體積與重量降低以符合海軍的噸位需求。但中科院似乎辦不到,因此又有以下新聞。
在2021年12月31日的這則新聞,如果以後來的發展來看,很像是某方人士放出的消息。因為後來沒有後來了.......
或許是因為美國同意輸出SPY-7雷達給一些國家,而認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有了解方。的確在中科院的系統無法符合海軍的需求下,一直傳出海軍尋找國外戰系替代的消息。但在稍早的12月6日卻有以下新聞,對照之下SPY-7的新聞或許就是支持"小神盾派"人士刻意放出的訊息,希望能讓小神盾案繼續走下去。
印象中在這個新聞報導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發展方向轉彎時,有人在政府的採購公報發現有徵詢2,000噸級巡防艦設計的公告,但很快被移除。對於這個發展的轉向各方看法不一,有人認為2,000噸級的巡防艦不足以兼具各項性能指標,戰時存活性差;也有人認為是認清現況的務實,不但可以盡速取代老舊的濟陽級,另外還可補上海軍兵力結構懸缺很久的二級艦。
雖然這時候國防部長表示八字還沒一撇,但在2022年8月31日的新聞中,海軍2023年的預算中已將原案更名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並且將建造2艘。雖然預算書中未列詳細規格,卻與上則新聞所述高度雷同。

2000噸級巡防艦的樣貌

上則新聞是2022年10月3日海軍在高雄舉辦廠商說明會的相關新聞,海軍公佈了"輕型巡防艦"原型艦的需求規格:滿載排水量為2500噸,單體船型、具雷達匿蹤設計,艦體結構為上鋁下鋼材質;艦長100公尺、舷寛12.6公尺、吃水3.9公尺;最大航速30節、可以12節速度航行2200浬以上,艦上官兵人數為85人。防空型在艦艏段配置垂直發射型的艦載防空飛彈,反潛型則是在艦艉段配置拖曳聲納。兩型都會設置飛行甲板供反潛直升機降落與整補,但不設置機庫。
雖然海軍對於雷達與武器系統沒有詳細說明,但因為海軍提出兩艘原型艦都要在2026年交艦的時限來看,勢必都要選擇能馬上取得的裝備。
兩型艦的共同武裝應該會有76快砲、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電戰裝備應該會是中科院承包;近迫武器不是方陣快砲就是海劍羚系統;另外可能還設置若干機砲或遙控武器站。
防空型的艦載防空飛彈應該是垂直發射的海劍二飛彈,艦艇尺寸應該無法容納海弓三。這樣搭配導引雷達就是海蜂眼。戰鬥系統依目前政策一定是由中科院整合。
海劍二飛彈,由艦上或陸上發射須加上一節火箭,彈長增加不少。
反潛型配置拖曳聲納,但沒有艦艏聲納,可能會有偵蒐盲區或操作限制。反潛武裝應該僅會配置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管,可能不會有反潛火箭。至於是否能配置斜射的海劍二作為基本防空武裝就很難說了。
以上可能的配備對於海軍有些許了解的人應該都可以推敲出來,也因此有人認為輕型巡防艦的火力可能還不及沱江艦、塔江艦。不過對此海軍也提出輕型巡防艦與沱江艦的定位不同之處,以解釋對於輕型巡防艦的需求。
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說服外界輕型巡防艦於戰時存活性低與性能不足的疑慮。以防空型來說,除了對抗飽和攻擊能力差外,海劍二的射程也不足以作為區域防空使用。反潛型沒有艦艏聲納,沒有構成完整的反潛系統。在平時或許可以擔負偵巡任務,但遇到突襲或是戰時就可能不足以應付了。
其實海軍在所謂二代艦時期即有類似輕型巡防艦的規劃:光華五號。除因為經費問題外,艦型高不成、低不就,也是海軍一直未能實現該計畫的原因。因此二級作戰艦就在海軍中缺席了。
好了前面說了這些,那海軍需不需要輕型巡防艦呢?我認為還是需要。首先是編制上需要,輕型巡防艦在編制是二級作戰艦,海軍的軍官必須經過二級艦的職務歷練。現在沒有二級作戰艦就只能在兩棲或勤務艦艇完成。但是現在一級作戰艦比這些艦艇多,編制就是不正常。
第二是二級作戰艦雖然戰時存活性差,但在平時卻是好用的工作馬。現在沒有二級作戰艦就把三級作戰艦當二級用,三級不能用的情況(例如:海象問題)就只好讓一級作戰艦降級使用。因此補上輕型巡防艦可以讓各級作戰艦適才使用。
其實我不太理解海軍為什麼要把噸位抓這麼小,然後還要分成防空與反潛兩個型號。以任務型態來說,功能單一或有侷限會造成任務派遣的困難。某些任務可能需要派兩艘功能互補的艦艇才能遂行任務,反而浪費兵力。前面也提到輕型巡防艦火力可能不及塔江艦(三級艦),而未來的主力作戰艦(一級艦)勢必是神盾艦。二級作戰艦我覺得噸位在2,000~3,000噸,具有基礎的防空與完整的反潛能力。這樣顧及平時任務需求,戰時也輔助一級作戰艦。
另外的爭議就是海軍這個造艦時間抓太緊了,除了造船廠回應備料不及外,在艦艇設計上是否會過於急躁,而忽略一些細節。使這項造艦計畫變成為了消耗到手的預算或達成造艦的績效而已。我覺得至少以下幾項設計應該要列入考量:
  1. 自動化:現在國軍是募兵制,即便未來可能有兵役可能改回一年,海軍應該還是要以志願役居多。目前海軍規劃的輕型巡防艦人員為85人,相比同樣是2,000噸等級的薩爾六型(70人)與布倫瑞克級(65人)明顯艦員人數較多。是不是因為自動化程度差異呢? 海軍實在有必要再多作規劃。
  2. 生存性:雖然受限於武裝與噸位,輕型巡防艦的防護力與生存性注定較差。雖然主要任務是灰色地帶作戰,但仍有發生突襲的可能。應用自動化損管系統與加強損管人員訓練,就能增加輕型艦艇的生存性。
  3. 升級餘裕:海軍目前已有戰備急需與噸位考量下,將輕型巡防艦的建造分為"防空型"與"反潛型"。由於兩型艦艇都有不足之處,某些任務可能有雙艦搭配出勤的必要,如此也是一種浪費。未來若在經費許可與裝備到位情況下,兩型艦艇都可以進行升級成全方位的艦艇。那現階段的設計,勢必要預留可升級的艙間與噸位餘裕。
以上影片為中科院於2018年高雄國際海事展中提出的1,400噸級巡防艦概念,或許未來的輕型巡防艦裝備即與此相去不遠。

ROCN的神盾夢

海軍在1980年代後期的二代艦造艦計畫中,便計畫修改成功級巡防艦的艦體設計安裝"先進作戰系統"(Advanced Combat System,ACS)作出台版的神盾艦。該計畫在1995年考量風險與後續所需經費兩個因素下,海軍忍痛放棄。但後續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被認為用上ACS的研發成果,以致很多人為海軍的放棄扼腕。
事實上很多國家的第一艘神盾艦都是在美國的援助下完成的,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韓國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都是。海軍的ACS計畫雖然和美國軍火商的合作,但技術輸出仍然受美國官方管制。這也是我們需要的經費和要承擔的風險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關係。以後來西班牙的成果來責備海軍當時的決策或有不公。
2022年,海軍放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計畫也引來重蹈覆轍的評論。雖然海軍堅稱之後一定會作出台版的神盾艦,但在雷達與戰鬥系統未明的狀況下,未來走向令人十分擔憂。因此有人認為不如接收美軍即將除役的"提康德羅加"巡洋艦,除了先求有外,也能填補當前的作戰需求。不過在美國尚未有釋出計畫與該級艦的艦況的問題,不要說八字沒一撇,連下筆都還沒有哩!
站在一個軍事迷的角度,當然希望海軍早日完成"神盾夢",也希望現在的決策者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規劃、各種技術與裝備能夠到位。
註:以下為"軍武狂人夢"網站對海軍"ACS"發展始末的介紹,值得一看以了解當初的發展經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