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筆記-F-104星式戰機 Part 5:F-104與中華民國空軍

2022/05/16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除役典禮發出最後狼嚎的TF-104G, 4186號機,展示於金門縣蔣經國先生紀念館。翼下詭異地掛上小牛飛彈。

阿里山計畫

中華民國空軍是第一個獲得F-104的美國盟邦,對於中華民國來說能獲得美國軍援F-104A/B可謂是充滿意外,1958年台海危機(也就是823炮戰),中華民國空軍雖然守住台灣海峽制空權,但情報指出蘇聯已經開始提供中共MIG 19戰機,令當時政府深感不安。雖然美國已經同意提供F-100,但中華民國仍嘗試要求美國提供更先進的戰機。
1960年F-101B與F-106服役後,美國除將F-104A/B改編至空中國民兵外,也計畫將剩餘F-104A/B封存或提供給盟邦。或許因為美軍的F-104A/B曾在台海危機時佈署在桃園基地,讓美軍顧問團覺得這款戰機適合用在台海空防;也或許單純擁有制空能力且航程短的F-104A/B符合美國防衛台海卻無法用於攻擊中國大陸的考量。在這個巧合的時間點下,美國便同意軍援中華民國一個F-104A/B中隊。
由於F-104中隊換裝的經費可抵3個步兵師,而每年的美國軍援是有額度的,也就是換裝這個F-104中隊就要少換裝3個步兵師。對於當時高喊反攻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來說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時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基於台海的防空重要性力挺F-104軍援案,才讓政府高層同意。
1960年空軍以阿里山一號為代號接收美國軍援的22架F-104A與5架F-104B,佈署在台灣中部的公館機場(擴建後改稱清泉崗機場),首個換裝中隊是3大隊第8中隊。由於F-104於馬赫0.9、1.4、1.7與2.0時,剩餘推力最大、最能發揮該型機的優勢,佈署在台灣中部的F-104升空加速後,可以在最佳狀況攔截進犯北部政經中樞的敵機。
F-104的換裝是全軍大事,空軍甄選飛行員除了技術外甚至儀態外貌也列入考量(需求人員不多,才能這樣搞),入選的幾乎都是台海危機時經過實戰考驗甚至有擊落紀錄的飛行員。另外由於中華民國是除了美國第一個擁有F-104的國家,不少外賓來台參訪時都會順道考察這個F-104中隊。當時也沒像現在有什麼性能展示,就是低空衝場後高速爬升而已,但也讓外賓留下深刻印象。
緊接在1963年同樣也是透過美國軍援,清泉崗基地的3大隊第7中隊換裝更新的TF/F-104G,代號阿里山二號。這批戰機共55架,20架為洛克希德生產;35架由加拿大飛機公司生產。
同樣在1963年,桃園的第12偵照隊也執行阿里山三號以8架RF-104G替換RF-84F。另外也接收2架TF-104G用於訓練。
1964年,代號:阿里山四號,清泉崗3大隊第28中隊的F-86F換裝為F-104G,至此清泉崗第三大隊皆完成F-104換裝。值得一提的是清泉崗基地的F-104不但可以全天候待命起飛攔截,也是少數可以在3分鐘內緊急起飛攔截的空軍基地。
1965年,美國將第8中隊的F-104A/B以MAP轉給約旦與巴基斯坦使用,並以阿里山五號為代號,提供13架F-104G取代F-104A/B。
1970年,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爭取提供F-4戰鬥機未果,美國僅同意提供2個中隊的F-100A(38架)和1個中隊的F-104A/B(22架A型與3架B型)。這批飛機都撥給新竹的11大隊使用,第41中隊以阿里山六號為代號換裝F-104A/B。這批F-104雖然是自美軍319攔截機中隊換下來的二手機,但這批飛機換裝了J79-GE-19發動機(後燃推力17,900磅),不但推力大於F-104G,並因F-104A的機體較輕,推力重量比是中華民國空軍所有F-104中最好的。與阿里山一號的F-104A外觀上的不同處在於發動機噴嘴,並加裝了上下防撞燈、機首下方的太康天線及攔截索捕抓鉤。
據飛行員回憶,這批F-104A加速性極佳、飛行操作性相當優秀,由0.9馬赫加速至2.0馬赫只需2分多,1.4馬赫還可以帶桿轉彎,+2G的動作下,仍可到達馬赫2.0速度。無外掛、機內燃油3000磅、推重比接近1時,加速度可以更快。
1976年因雙座機短缺又實施阿里山七號計劃,購入7架美軍除役的F-104D,由3大隊接收。其中一架做為拆零機,這批飛機使用至1988年除役。
1980年代初期,此時中華民國和美國已終止正式外交關係,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後,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軍援已不復存在。並且由於美國基於聯中(共)制蘇的冷戰策略,除積極拉攏中國大陸外,也不敢提供中華民國更先進(相對於中華民國現有裝備)的武器。尤其在雷根政府與中國大陸簽屬817公報後,此一現實更明確且嚴峻。
中華民國提出購買美國專供外銷的FX戰機(F-20與F-16/79)請求被拒後,由於當時空軍機隊逐漸老舊只好接受美國提出的37架TF-104與25架F-104G的銷售案,計畫名稱為阿里山八號。這批F-104原本是西德空軍所有,放在美國空軍路克基地作為訓練之用。除飛機外,另包含26具J79發動機與17具後燃器。
中華民國空軍將TF-104分配給已裝備F-104的第7、8、28、41戰鬥機中隊與第12偵照隊;F-104G則換裝新竹11大隊的第42與48戰鬥機中隊,不過因飛機數量不足,48中隊仍保留部分F-10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12偵照隊也從其中挑選4架F-104G以始安計畫為代號,改裝李頓PC-201長距斜角掃描式相機(Long Range Oblique Photography , LOROP),取代部分老邁的RF-104。
1987年中華民國空軍實施阿里山九號計劃購入原日本航空自衛隊的30架F-104J與5架F-104DJ,用以補充因失事減少的飛機數量,實際到台灣後,只組裝21架F-104J 及5架F-104DJ,其餘充做拆零機。補充說明日本F-104J/DJ的產權是美日共有,除役後日本挑選了一批狀況較好的飛機歸還美國封存,美國便將她們轉賣給中華民國。
這26架F-104J/DJ全部配給3大隊第7中隊,原第7中隊的F-104G則撥給其他中隊補足數量或汰換老舊不堪的飛機。F-104J因取消對地攻擊能力,重量較輕、飛行性能較好。但因零件與F-104G不通用,造成後勤困擾。在經過幾次事故,尤其是1990年12月的解體事件後,1991年3月便將F-104J/DJ淘汰了。
1988年1月中華民國空軍實施阿里山十號計劃,購入18架原丹麥空軍的TF/F-104G以取代第48中隊僅剩的F-100。這批飛機為加拿大飛機公司生產以MAP提供給丹麥空軍,除役後歸還給美國。她們與阿里山二號部分F-104G是同一個生產批號,二十多年後這些飛機竟在台灣相逢。不過這批飛機和早先的F-104G在外形及內部結構都有些許不同,準備運交台灣時,美方先行予以整修將F-104G的輕翼結構改為與TF-104G相同的重翼結構,以增加其強度及使用壽命。
在洛克希德宣布不再提供F-104的零附件後,由於預計F-104還要苦撐一段時間,便以阿里山十一號計畫透過美國國防部購入原比利時空軍的16架F-104G與8架TF-104G。這些是作為零件拆解機,以維持中華民國空軍F-104機隊的運作。
總計中華民國空軍共使用過各型F-104達247架,加上作備用零件的拆零機總數約有304架。是使用F-104的大戶之一,使用過包含F-104A/B/D/G/J/DJ、TF-104G和RF-104G多款機型,並由多國購買二手機。因此空軍內部人員曾開玩笑說:全世界的F-104都到台灣來了。雖然不是事實,但話語中也充滿了無奈。
阿里山計畫簡表

113空戰

1967年1月,軍方情報顯示廈門海域有中共潛艦出沒,1月13日早上12偵照隊的RF-104G奉命前往偵照,途中除遭遇共軍升空驅離外,因為光線關係洗出照片效果也不好,便緊接再一次升空偵照。當天任務安排8中隊的F-104G待命接應掩護偵照機,由於第一趟已經打草驚蛇,第二趟任務可謂戰雲密布。
果然共軍起飛4架MIG 19進行攔截RF-104,待命的F-104G隨即起飛趕赴接應。原本排定的編隊是1號機:蕭亞民中校、2號機:石貝波上尉、3號機:楊敬宗少校、4號機胡世霖上尉。但由於連接2號機發動機的氣源車故障,導致石貝波延誤一分鐘起飛。4號機的胡世霖頂替為2號機,石貝波改為4號機,起飛後加速追趕編隊。前三架F-104到達現場佔據有利位置,在取得戰管同意後,領隊蕭亞民率先接戰,但因武器系統故障,無法發射響尾蛇飛彈,便改由2號機胡世霖接戰,取得擊落一架的戰績。剩餘MIG 19見狀開始脫離,較晚趕到的石貝波仍緊追不捨,稍後發射響尾蛇飛彈擊落一架。
空戰後因為編隊分散,領隊蕭亞民為確認僚機狀況,在無線電中要求報數,當時每架都有回應。不過編隊未經集合便往台灣方向返航,幾分鐘後無線電中傳出一聲"哎呀",領隊再要求報數,3號機楊敬宗便已失聯。事後為了政治宣傳,便將RF-104的飛行員宋俊華中校頂替失蹤的楊敬宗少校。
關於楊敬宗的失蹤變成為此次空戰的羅生門之一,由於石貝波晚到戰場,有人認為石貝波到場時未確實鎖定敵機就發射飛彈而誤擊楊敬宗。消息傳到楊敬宗遺孀耳中,由於其在美軍顧問團任職,便透過關係提出質疑。後來空軍向其出示戰管錄音,證明空戰結束後仍然有楊敬宗的回報,她才勉強接受事實。目前台灣這邊普遍認為楊敬宗可能是因為飛機故障或是空間迷向而墜毀,有評論節目甚至說台灣海峽有類似百慕達三角洲的異相,造成多起飛航事故,其中楊敬宗的飛機也是因此失事。
展示於中華民國空軍軍史館的4344號F-104G,是113空戰時石貝波的座機。塗裝還原為當年的形式。
至於中國大陸方面提出的說法更與台灣南轅北轍,首先當然宣稱自己本身沒有損失,另外還將楊敬宗的損失作為戰果,甚至發佈空戰照片並宣稱撈到楊的遺體。以下是中國大陸方面有關空戰過程的說法:解放軍空24師的4架MIG 19追擊國民黨空軍的RF-104到台海上空,地面指揮發現前來接應的4架F-104,下令轉彎迎擊。在過程中飛行員胡壽根取得一次攻擊機會,在敵機斜對頭距離900米處三砲齊發,於1.1秒內射出48枚砲彈將一架F-104擊落。
對於中國大陸的說法疑點是,噴射機空戰時速度非常快,尤其F-104是高速攔截機,飆赴戰場的速度一定不會低。雙方對頭飛行的相對速度超過音速,接近率很高,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要完成瞄準、並僅射擊48發砲彈情形下要有足夠砲彈數造成傷害或是命中致命部位,不但反應要很快,運氣也要非常好。
這場空戰是國共雙方在台海迄今的最後一次空戰,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或許永遠不會有真相。

狼嚎的尾聲

1990年F-104在中華民國空軍服役已超過30年,隨著機齡老舊、失事率持續攀高,但在後繼機種尚未到位情形下,F-104仍需擔負繁重的戰備任務。1990年6月情報指出浙江路橋機場進駐殲8戰機,7月監聽單位發現路橋機場有密集通訊,疑似有不正常調動。為掌握實際情況,空軍作戰司令部計畫派遣2架RF-104G前往偵照。 7月20日由林建戎中校駕駛的RF-104G 始安機與許竹君上尉駕駛搭載KS-125相機的RF-104G,在499聯隊的4架F-104G(任務組員為田定忠中校、劉文祥少校、楊志誠少校、葛季賢少校)的掩護下前往偵照。任務主目標為偵照路橋機場,因為會先經過較南邊的溫州機場,故將溫州機場列作副目標。
中華民國空軍的RF-104G一般是以低空高速飛行在進入目標區前再爬高的方式進行偵照,但此次因目標區接近F-104的操作航程極限,故由高空一路飛進目標區。負責掩護的F-104G則保持在RF-104G後下方5000~6000呎的凝結尾高度下減少被發現的機率。
空軍偵照機規劃任務航線時,會盡量避開共機的訓練與活動空域;任務期間戰管也會監控共機活動,引導任務機避開。當天天候狀況良好,且無敵情,戰管導引過程一直告知偵照機向左修正航線,據飛行員回憶,原本飛行在海上,經過多次修正後,感覺已經飛到陸地上。
機隊逐漸接近溫州機場,該來的迎接隊伍終究來了,4架殲8戰機高速爬升並佔據偵照機後方5浬的有利位置。此時偵照機已完成溫州機場的偵照,距離主目標區也只有100公里,但為避免衝突戰管下令偵照機脫離。由於距離太遠無線電品質不良與始安機相機關機需要時間關係,等偵照機轉向脫離時,殲8與RF-104G的距離已足以發射飛彈攻擊。
在偵照機隊轉向加速到1.6馬赫以擺脫追擊時,負責掩護的F-104G機隊在領隊田定忠中校的帶領下,開啟後燃器、急速左轉除吸引殲8機隊的注意以掩護偵照機脫離,並企圖改變雙方攻守情勢。在轉彎過程中,F-104G機隊與殲8機隊對頭通過後,有機會佔據有利的攻擊位置。但同樣為避免發生衝突造成不可預計的政治風波,F-104G機隊也不打算接戰,持續左轉與殲8拉開距離後,便以超音速脫離中國大陸海岸線。當時除了掩護的F-104G機隊外,另外在海峽上空還安排了4架接應的F-5E,加上RF-104G已經遠離,大陸戰管人員也不願多生事端,便召回殲8機隊。
在F-CK-1準備量產與確定引進幻象2000-5後,進入遲暮之年的F-104終於可以開始規劃退休。在台中的427聯隊開始規劃接收F-CK-1後,為妥善運用F-104的後勤資源,空軍將剩餘的F-104與RF-104集中於新竹的499聯隊使用,為有效運用妥善機,RF-104也會擔負一般戰備任務。1993年至1996年,空軍實施「天安特檢」,執行F-104機隊四階段汰除,第一階段檢整75架現役,第二階段降為44架現役,第三階段降為32架現役,第四階段降為16架現役。
在兩國論引發台海危機前,中華民國空軍的偵巡區域包含大陸沿海。由於新一代機尚未到位,F-5E/F又缺乏全天候戰力,一些晨間或夜間的大陸沿海偵巡任務仍須由F-104執行。雖然F-104G的F-15A雷達有地形描繪功能,並有LN-3慣性導航儀輔助定位飛行,但為避免不慎進入大陸陸地引發不必要的衝突,空軍通常會安排TF-104G執行偵巡任務,後座人員手持GPS定位儀輔助導航。解放軍當時在東南沿海已經佈署不少地對空飛彈,其中甚至有新購入的俄羅斯S-300。而中華民國空軍的TF/F-104G卻連雷達預警系統都沒有配備,執行如此貼近敵方領空的任務,其風險實在很高。
1995年解放軍在東山島進行登陸演習,空軍派出一架RF-104G前往偵照,解放軍艦艇雷達抓到了這架正以超低空飛行的RF-104G並進行鎖定,由於諸多顧忌下最後並沒有發動攻擊,但缺乏雷達預警系統的RF-104G卻是毫不自知已被鎖定。根據報章雜誌報導,類似情形不只一次。可見在現代戰場上F-104值勤的風險有多高。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新購的F-16與幻象2000尚未到位,新一代機僅有少量的F-CK-1可以擔負戰備。F-5E/F機群的軍容雖然壯盛,但面對出海挑釁的共機,F-104G的快速反應性能仍是空軍倚重的戰力,這些老兵只好再次扛下空防大任。
根據報章媒體報導,當年F-104機隊在天安特檢後挑選出16架妥善機備勤,某日在共機頻繁出海挑釁下,一度被操到僅剩個位數妥善機,若不是夜幕降臨共機停止活動,再操下去可能會沒有可用的F-104。
1997年8月新竹空軍基地開放參觀,F-104與幻象2000共同飛行展示,這是F-104在台的最後一次公開飛行展示,也象徵世代交替的時刻即將到來。
1998年4月30日起新竹空軍基地的F-104開始解除戰備逐批轉場至清泉崗基地集中,F-104在中華民國空軍的最後時刻即將到來。5月8日最後兩架TF-104G由新竹空軍基地轉場飛向清泉崗空軍基地,這是F-104在台灣最後一次飛行任務。
5月22日清泉崗基地舉行F-104戰機除役典禮,38年前(1960年)5月29日空軍也是在這接收首架F-104B,從哪裡開始就在哪裡結束,F-104終於要畫下在台灣追星趕月38年的句點。
當日9點15分接替F-104任務的F-16B、幻象2000-Di、RF-5E、F-CK-1以四機菱形編隊通過會場上空,象徵世代交替。隨後由胡瑞鴻教官與時任499聯隊長的葛光越少將駕駛編號4186的TF-104G進行地面滑行,滑至定點時該機加大發動機推力發出最後的狼嚎,隨即轉入停機坪加入6架除役展示機行列。9時20分,葛光越少將步下F-104戰機,向主持典禮的空軍總司令黃顯榮上將報告:「F-104任務完畢」,並將F-104戰機模型交予黃顯榮總司令。
在F-104除役後,除空軍保留的展示機外,不少除役機應地方政府申請於各地展覽館或公園展示,紀念F-104在台的勞苦功高歲月。另有少數在學校作為教學使用,其中在逢甲大學航空系的4420號機被美國國際古典飛機航空博物館看上,計畫送往美國作動態保存(即維持可飛行狀態)。由於飛機產權仍屬空軍所有,經空軍同意後,該機於2006年運往美國。在捐機過程奔走人士的堅持與協調下,博物館同意維持4420號機的中華民國空軍塗裝。雖然到目前好像還沒有4420號機復飛的消息,但仍期待有朝一日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能再度翱翔天際。
自1960年到1998年,F-104在台服役38年,飛行時數達38萬小時,114架失事,66名飛行員不幸殉職,失事率達46%。有些飛行員在F-104戰機有超過一次的逃生經驗,部分飛行員躲過一次死劫,卻難逃死神的第二次招喚。在1980年代之後機齡老舊與飛機來源複雜加重失事率的情況下,對於飛行員與眷屬來說,每次的飛行事故都帶來不小的內心煎熬。如同邱吉爾於不列顛戰役後的名言:從來沒有這麽少的人為這麽多的人做出過這麽大的貢獻。歷史總是不斷重複,總是有這麼一群人為更多人付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