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觀展心得】2022年10月台北市立美術館當期展覽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近期舉辦了不同主題的特展與藝術家個展,新舊藝術家與其藝術作品並存的展覽,除了令人耳目一新之外,也能感受到台灣在藝術發展方面,因擁有海納百川及包容多元文化的特質而提供了本國及外國藝術家展出作品的平台與機會。以下筆者將圍繞北美館中其中兩個印象深刻的展覽主題進行觀展分享:

當期展覽 — 在夾縫中行走

自1960年代以降,藝術逐漸跳脫傳統寫實主義的框架,不再迎合所謂的「古典學院派」作風,而是敢於表達與追求自我,更將藝術創作成為「自己」獨有的風格特色,為此1960年代也是當代藝術的濫觴,本展覽「在夾縫中行走」集結了20世紀中葉國內外之藝術家,將他們的作品呈現於展覽中,並以「行走」、「點」、「線」、「繞道」、「捷徑」等關鍵字作為策展理念的核心,邀請觀眾一同走進藝術家豐富的創造空間。
中國先秦古典文學詩人屈原在千古絕唱之經典著作《離騷》中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意思為前方的路途雖又遠又長,但我將不屈不饒地上天下地去探索與追尋。筆者認為屈原在《離騷》中的這段話非常適合這場展覽的藝術家們,在長遠地對藝術的追求與探尋中,雖然路途遙遠且無邊,但不妨礙藝術家們對於創作的熱愛與追求,萬事萬物皆始於自己的腳下,而「路」也得是自己的一雙腳走出來的,雖然在過程中也許會「抄捷徑」或是「繞道行走」,不停的試錯、失敗、再跌倒或再站起,但這些經歷都是在行走間獲取的經驗與養分,或許這是藝術家們試著與我們表達「人生在世亦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而藝術家們以堅定的意志去實行自身以及藝術作品的探尋更是難能可貴。
周代焌《補子中的風景》
高松次郎《影子No. 1438》
王淑鈴《影之線》

複眼叢林 — 張徐展個展

出生於1988年的藝術家張徐展,以世界各地的「民間故事」作爲創作的靈感及文本,將其製作成紙張工藝以及影像動畫造景等呈現於觀眾的視野,此次的展覽主題《複眼叢林》,以東南亞民間故事〈鼠鹿過河〉加以改編創作,其故事的大致內容為,鼠鹿為了過河摘採果實,使用伎倆使水中的鱷魚排成一列助牠過河。作者從小受到紙紮文化及民俗藝陣及工藝的影響,因此作品中圍繞著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展開其民間故事的戲劇性與張力,展間配合著像是走進密境深處的背景音樂,猶如身歷其境般,更能感受到藝術家想表達其作品本身的故事性。
我們都知道各國的民間故事皆擁有相通性,例如眾所周知的西方童話故事《小紅帽》,與華人文化中的民間故事《虎姑婆》和北歐的會裝扮成聖誕老人專吃壞小孩的「Krampus」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顯示了民間童話故事擁有世界性與地方性的特質。而藝術家張徐展為觀眾呈現出〈鼠鹿過河〉故事的同時,同樣也加入了台灣民間藝陣的特色,使造景及其故事中角色設計的核心更為立體豐富。而展場中的立體裝置藝術可見精細的工藝凸顯了藝術家其擁有生動的造景場面的功力,也讓故事的傳達性更加飽滿有趣。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臺灣藝術啟蒙的時代

當期北美館中所展出共有9個不同主題的展覽,其中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裡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相互交錯著展出,而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臺灣日治時代的美術啟蒙導師石川欽一郎三宅克己他們在臺創辦了臺灣水彩畫會,並因此影響了許多臺灣前輩藝術家,例如倪蔣懷、藍蔭鼎以及陳英聲等人皆為日治時期誕生的臺灣水彩畫藝術家,對臺灣美術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展覽中展有兩位美術啟蒙導師石川欽一郎三宅克己的水彩畫作,其細膩的美感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美術教育體系中「写生」(しゃせい)的主流風格,也因而深深地扎根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並且在之後的整個時代中,臺灣藝術家們陸續百花齊放,雖只是短暫的驚鴻一瞥,但亦是點綴了臺灣美術史,使之更加富有故事與深度。
江上/石川欽一郎1925-1940/水彩、紙/40 x 51.5 cm(圖片出處:台北市立美術館官網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11&ddlLang=zh-t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出生於新北,2015赴日本留學,2020年畢業於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專攻藝術史及策展經營理論,興趣是創作圖文、旅行以及跑片各大藝術展覽,以圖文或照片加文的方式進行,分享看過的展覽及旅行過的地方。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雨霖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