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美學散步05

上帝的畫布
學校基礎教育中,都有「美術」這一科,一般所理解的,就是拿鉛筆、炭筆、水彩筆「畫畫」,而以為這就是美育。其實,美術只是美育的的一環,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美是在萬事萬物中,繪畫的美術只是表現出美的一種方式,這個方式,就是將眼所見心所想,用手執工具將其表現出來。莊子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很抽象;我們卻可藉著繪畫看到天地具象的美,這美,乃是呈現造物主的榮耀光輝。
繪畫,既是一種作者心靈的寫照,也是時空歷史的一種記錄。藉著繪畫這美的歷程,我們認識了人類歷史,也認識了宇宙美善。以所發現最早的繪畫,是在西元前約一萬七千年前位於法國一處山洞中的壁畫,以清楚的線條,畫出犀牛、野牛及馬匹和飛鳥。原始粗獷的動物形象,是先民對生活中所見,供給他們生命所需食物的動物,對他們而言,能維繫生命活著,就是美好;這些動物,是上蒼所賜美好的事物。在土耳其山區的洞穴中,也有名之為「跳舞的獵人」壁畫,在線條中已經有上色,看到他一天狩獵有所得而歡樂跳舞慶祝這美好的生活。
西元一世紀基督教在希羅世界興起,帶動西方繪畫美術的趨勢。在教堂中,聖經故事繪畫成為對普羅文盲信徒教導的媒介。繪畫不只是信仰之美,也是宗教教育之美。彼時以馬賽克作為畫作材質,顏色鮮艷,畫面有立體感,帶給觀看者身歷其境的感覺。這些聖經繪畫,述說了基督耶穌降世時的聖家庭,約瑟瑪麗亞逃往埃及,耶穌的在世生活如五餅二魚種種,是生活性信仰的繪畫表達。到了西元一千年左右,教會走向嚴肅的聖像繪畫,強調教義靈性。聖像是信仰的一扇窗,透過聖像,讓觀看者遇見上帝。這些二維平面,色澤深沉,畫面肅穆的聖經人物,包括常見的聖母聖子像,耶穌基督像,聖靈聖人像,細細觀看思想,確實令人產生敬畏上帝的心。
同樣是宗教繪畫,約十五世紀開始,西洋繪畫摻入了人文氣息。透視畫法、希羅神話元素、人物身體衣著表現,逐漸的「接地氣」更活潑更多彩。有翅膀的小天使滿天飛,天堂地獄的想像超出聖經所言,世俗理性的想法在宗教性的繪畫中占有一席之地。米開朗基羅在高聳教堂中的濕壁畫,配合建築展現雄偉的天地創造場景,又有拉菲爾新約故事,也不乏最後審判及新天新地的榮耀風景。那世代的畫家以服務教會為主,得到教會繪畫工作就意味著繪畫的成就。繪畫的本身,仍無法脫離教會信仰元素的限制,但這也是當時繪畫要傳達上帝榮耀的目的。
中世紀時的中國繪畫,也是由佛教的宗教繪畫解放出來,進入儒家道家「天人合一」的觀念繪畫。比較同一時期西方的寫實繪畫,中國偏重寫意繪畫。山水風景的水墨畫,沒有遠近景透視法,不立體的畫面構圖,主要在強調大自然的精妙及人融入其中的心性修養。如此的繪畫美術,不若說是人在大自然中尋找安頓身心的位置,而享受自然中不知之神的賜予。如北宋畫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是儒家不確定的「神格天」而以抽象的「形上天」這種大自然之始的概念下,創造出的繪畫意義。而之後的花鳥仕女工筆畫,進入生活中表達人生的美好。從「國畫」中,我們亦可品嘗到神學哲學所論美學的味道。
歐洲啟蒙運動之後,繪畫題材從宗教神本轉向自然人本,鐘擺到了另一端,強調人的美好。於是人體畫被認為是美的表現,透過肌理骨骼的研究,看到人體的奧妙美麗,難以言喻,就仔細地畫出來,呈現視覺之美。這是西洋繪畫美術重要的一環。從世界創造與受造的角度來看,人體美原應是表達上帝創造美,是用頌讚的角度畫出;但另一方面,若是從人的兩性慾望角度去看,就會成為情色畫作。藝術與情慾的區隔,在於觀賞者的詮釋。除了人體美,自然田園風景及社會生活百態,亦是繪畫內容,聖經故事畫作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卡拉瓦喬、魯本斯、林布蘭,直到十九世紀近代的米勒、透納、夏卡爾等,許許多多畫家都用自己對萬物的觀察,描繪出上帝的畫布。
不可否認,現代繪畫為了突破陳窼,各種抽象超現代的畫風,只為求畫者創作表現,對主題的表現,不容易看出美在何處。但仍有一些畫家以單純信仰的心靈,簡單的筆觸線條,自然色彩色調,畫出生命之美,如原生於台灣,在美國受藝術教育的黃美廉,就有令人感動的繪畫與生命。相對於帶有宗教意識型態的「為人民服務」,繪畫的創作應該可以是「為上帝服務」,好達到繪畫之美的呈現。
(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18年10月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