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不乏教導我們儲蓄的建議,比方說「先存錢,再花錢」、「趁年輕早儲蓄」、「守成不易」...等等。
這些建議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當你認真開始實行前,請務必認識它們背後的意義。
比方說「先存錢,再花錢」。
「先存錢,再花錢」,誠如巴菲特所說:「不是把沒花完的錢存起來,而是先存錢再把剩下的錢拿來花」。
而要做到這件事的前提,在於我們已經訂下存錢目標,每年存三五十萬、每個月存兩千或三千元,或是每天存一百元...之類的。
但你真的有想清楚,這個目標的真正用意?
先設定儲蓄目標,意味著削減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生活也將因此改變。
為儲蓄而改變的生活,是更適合你的生活嗎?
你會因此感到委屈和不舒服嗎?
更重要的是,你會心心念念、想回到原本的生活嗎?
如果有機會去玩一次現金流101。並在遊戲中,好好地觀察每個玩家手上的財務報表。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財務報表最後都長得不一樣 - 有人投資很多不動產,或有人還清了負債。
但是,每個人的財務報表上一定有「固定支出」,也就是生活開銷所需的支出。按照遊戲規則,總收入扣除掉包含固定支出在內的開銷後,剩下的才是月現金流。
每個角色的固定支出不一,清潔工的很低,經理和老師的持平,飛機駕駛員和醫生的很高。
但重點不在於固定支出多或少,而是遊戲規則:
每個角色都先付出「固定支出」等開銷後,剩餘的錢才用來投資或儲蓄。
也就是「先花錢,再存錢」,和「先存錢再花錢」正好相反。
但是換個角度去想,你會發現:即使遊戲規則是這樣,我們還是能操作每個角色跳出老鼠賽跑。
也就是說,即使「先花錢,再存錢」,我們一樣可以財務自由!
現金流遊戲裡「固定支出」,可以看作是每個角色不同的生活。司機有司機的生活,醫生也有醫生的生活。
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開銷,只要有「相同的財商」,一樣可以財務自由。
這並不是說巴菲特錯了。巴菲特照他的生活經歷提出建議,但你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
只要你心裡要有數,你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能存下多少錢,癥結點在於你願意過什麼樣的生活。
算出你的生活方式可以存到多少錢,接著,由你自己選擇是否要改變生活?該如何改變?
不是「先存錢、再花錢」,而是「先知道如何花錢」,再「存起剩下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