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波哥雷里奇彈琴引來評審撻伐,阿格麗希憤而離席抗議,因而聲名大噪的故事,但你有聽過有人連曲子都沒彈完,自己就先黯然離場,結果反而引來世界注目的舞台傳奇嗎?
這個鋼琴家叫皮奥特.安德佐夫斯基,在1990年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以魏本的《鋼琴變奏曲》驚豔了全世界。
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十分鐘,魏本的變奏曲並不容易,不過更困難的是鋼琴家面對自己的心境。面對著他的內在高山,也面對著這首曲子「為什麼要被這樣彈奏出來」的生命課題。
魏本的這首變奏曲,歷來有個非常知名的版本,那是波里尼為德國古典名廠DG灌錄的兩張黑膠唱片。當年波里尼選錄了四首以困難艱澀聞名的二十世紀作品,嚇壞了不少人。人們心裡這樣想,這是個以貝多芬和蕭邦聞名的鋼琴家啊,怎麼會去彈這些冰冷的、充滿機械結構而甚少優美樂章的作品呢?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而時間會證明一切,再多的質疑和責難,都在歷史的洪流中褪去,最後留下蘊受陽光滋養的靈魂寶鑽。四十五年來,波里尼演奏的史特拉汶斯基《彼得羅希卡》、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布列茲第二號奏鳴曲和魏本的變奏曲,早已成為當代鋼琴演奏的登峰造極之作,卻也為後來的鋼琴家,設下難以超越的波里尼障礙。
魏本這首「缺乏動聽旋律」的變奏曲,以微觀捕捉恆河婆娑,要在最短的樂曲中,創造最多音色,從而締造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自足宇宙。看似極簡無趣,卻蘊藏著無窮的樂思。在這首變奏曲裡,連休止符被賦予新的意義,就像後來受魏本所啟發的約翰凱吉所創作的那一首《4’33》,大音希聲,寂靜也飽滿著生命力。
在那場後來已成為傳奇的準決賽,皮奧特彈得很好,但他並不滿意。他知道相較於作曲家觀微知著的偉大樂思,自己連勉強瞥見一點靈光都不夠格。在那時石破天驚的一刻,他做出了一個不可能的決定。他告別了舞台,和即將到手的大獎就此擦身而過。
這就為何過了30年後,我們每次聽到皮奧特的名字,不免感到一絲惋惜,明明當年可以拿獎的啊,而他卻雲淡風輕,彷若一切與他無關。然而卻也是在這樣的惋惜之中,我們得以見證一位大師的誕生。不愛名利,既使成名之後也絕少錄音,卻每每在最鍾愛的曲子,用靈魂蝕刻自己的名字。
《衛報》稱皮奧特「以無比清晰智慧及音樂洞察力來演奏」,樂評焦元溥先生則說「千錘百鍊後的大師風範」,這其實講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比起現今坊間一堆百科全書式的全能鋼琴家,皮奧特或許曲目有限,卻灌注了最深厚的情感和省思;他彈琴是因為他有話要說,而不彈琴是因為自覺說得不夠好。這樣的皮奧特顯得誠懇,也顯得可親有人性多了。
很久的後來,我才知道皮奧特和導演莫桑容合作過一部紀錄片。而莫桑容最知名的作品,是以鋼琴巨匠李希特為主角的《謎》(The Enigma, 1998)。據說皮奧特最喜歡的音樂家就是李希特。雖然錄音作品無數,李希特更愛獨自一個人搭著火車,穿越寂寥的西伯利亞,在不知名的小鎮下車,走進不知名的教堂彈給孤苦的人們聽。不知為何,每次聽皮奧特的音樂,那旋律裡的溫暖如冬夜的火光,總會讓我想起這段往事。
------------------------------------------------------------------------------
《大師風範》皮奥特.安德佐夫斯基鋼琴獨奏會⠀
才華橫溢的安德佐夫斯基,早期以富有精彩表現力著稱,多年的舞台歷練下,更增添人生經驗所賦予他的智慧。他將這些最深層的體悟化作音符,帶領觀眾體會不一樣的樂章滋味。⠀
時間|3/3(五)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音樂廳
「瓦力唱片行」粉絲專屬85折優惠:
選取票價及座位後,下拉折扣選項選取【異業合作】方案 輸入優惠代碼【303MS1】,即可享特別優惠! 售票連結:https://wenk.io/t01ayQuj 最低票價不適用,且無法與其他優惠合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