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家的花俏與樸實

古典音樂家的花俏與樸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到波里尼、阿敘肯納吉等一代鋼琴大師的演奏風格,順便批評一下當代的演奏家。

(這篇是上次PO波里尼時開的頭,竟然放了這麼久)

上次提到波里尼那一代的大師非常簡約,身體臉部都幾乎不動聲色,傾全力展現在樂器上,甚至看霍洛維茲的影音,他的手看起來也沒有動得很快,聽起來卻是清清楚楚還動人心弦,會讓你流淚的那種。

這真是令人無比佩服。

他們的衣著打扮也都非常簡約,女性也大多是中規中矩的禮服。近代可喜的是女演奏家穿褲裝逐漸被接受,如Yulianna Avdeeva等。我想到自己去比賽的經驗,也得穿上不習慣的衣服,感覺很干擾。

鋪陳至此,我認同的是,古典音樂演奏家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我曾經想過,為何流行音樂巨星可以打扮得很花俏,甚至妝容裝扮就是他/她們表演的一部分,舞台也是,音響也是,乾冰、燈光...也是。正因為流行音樂的演出,就如同一台戲,是整個團隊可能上百人共同打造出來的效果,巨星在其中的角色,是一個集體文化的符號象徵,唱歌的音色和情感,只是表演的一小部分。是以演唱會音準不如錄音沒有關係,大家買票買的是一期一會、多項藝術綜合的瞬間。

但是古典音樂不是。尤其是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樂團也不能。

恕我直言,我就無法同意王羽佳為何要穿得衣不蔽體、或者超過10公分的高跟鞋,或者像Alice Sara Ott打赤腳(那樣踩踏板不痛嗎? ),或者像Khatia Buniatishvili留著一撮難看而且蓋住眼睛的劉海,穿著和妝容走性感風格,這些不都是讓演奏者分心甚至干擾的作為嗎?

如果要走流行巨星風格,不妨像André Rieu(1949出生,74歲)那樣,把整個舞台聲光效果統整起來。如果在古典音樂殿堂,真槍實彈的較量,應該在前所敘述,演奏者 "當下的完美"。

所以這是理念問題,並非是否藝高人膽大的問題,也並不是年輕一定要花俏時髦,天生麗質一定要難自棄,80歲左右的Eliso Virsaladze(1942出生,現年81歲) 和 Maria João Pires(1944出生,現年79歲)年輕時都很美麗,也很優秀,只不過為了鋼琴音樂的藝術,她們是我所指,除了音樂,其他盡量簡約、以便讓自己能投入演奏的鋼琴家。

Eliso Virsaladze(和36歲的Khatia Buniatishvili同樣是喬治亞籍)的當年(網路截圖)

raw-image


Maria João Pires(巴西葡裔)的當年(網路截圖)

raw-image


當然,半世紀前的女性音樂家可能承受更多社會壓力。
而不分性別的眾位才貌兼具的鋼琴家,傾全力投入每一次演奏,才能將音樂的美好,更豐富地帶給世人。

這才是古典音樂獨特的價值。

avatar-img
教育邊緣人阿頓的沙龍
13會員
191內容數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依據阿頓個人喜好,回顧蕭邦鋼琴大賽歷屆得主,隨手寫寫聊聊。今年2025是第19屆。歷年的得獎者多半活躍於全球樂壇,如早期的阿胥肯納吉、傅聰、波里尼、阿格麗希、內田光子、齊瑪曼、鄧泰山、橫山幸雄等。 2000李雲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是第一位得到冠軍的華裔,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
時間過得真快,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邁入第19屆。 蕭邦鋼琴大賽創始於1927年,已經將近一百年,每五年在蕭邦的故鄉波蘭華沙舉辦,曲目必須全部是蕭邦的鋼琴作品。 這個辦理的機構,近年非常活躍,沒有比賽的時候,也經常辦理音樂會,包括獨奏會、或是所謂蕭邦和他的朋友們,曲目不限蕭邦。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影展,覺得很不錯,可惜太晚知道,展期從3/21-3/30, 已經快結束了。 此影展是因應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ICERD)" 的理念而舉辦,今年是第二屆,幾乎都是台灣的作品,映後有專家或導演的座談。免費入場,但需先線上報名索票或現場排隊。 現在3/29和3/30還有兩場。
本文依據阿頓個人喜好,回顧蕭邦鋼琴大賽歷屆得主,隨手寫寫聊聊。今年2025是第19屆。歷年的得獎者多半活躍於全球樂壇,如早期的阿胥肯納吉、傅聰、波里尼、阿格麗希、內田光子、齊瑪曼、鄧泰山、橫山幸雄等。 2000李雲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是第一位得到冠軍的華裔,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
時間過得真快,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邁入第19屆。 蕭邦鋼琴大賽創始於1927年,已經將近一百年,每五年在蕭邦的故鄉波蘭華沙舉辦,曲目必須全部是蕭邦的鋼琴作品。 這個辦理的機構,近年非常活躍,沒有比賽的時候,也經常辦理音樂會,包括獨奏會、或是所謂蕭邦和他的朋友們,曲目不限蕭邦。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影展,覺得很不錯,可惜太晚知道,展期從3/21-3/30, 已經快結束了。 此影展是因應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ICERD)" 的理念而舉辦,今年是第二屆,幾乎都是台灣的作品,映後有專家或導演的座談。免費入場,但需先線上報名索票或現場排隊。 現在3/29和3/30還有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