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接受自己的理解有極限

人是詮釋的動物。
對於合理的解釋,人們總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渴望,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很難不去在意其中的緣由,也會針對事情產生自己的理解。 . 一般來說,當我們能梳理出令自己信服的結論時,對事情的看法就會確立下來,思考也就跟著停止,回歸平衡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會繼續反覆思考這件事為何發生。然而,這也就表示,一旦我們在某件事情上無法得出令自己信服的解釋,那就容易陷入反覆糾結、鑽牛角尖的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相信事出必有因,卻忽略了人的理解有極限。除了命運層級的問題我們無法參透之外,有一個更常被遺忘的事實是:
我們對他人的理解是有極限的。
我相信在人際的問題上,一切確實事出必有因,然而,即便這點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在技術上卻不能成立,因為人是無法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 首先,每個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展現出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不同的,我們對某個人的理解可能只是建立在自己熟知的角色上;其次,我們自己在不同的位置上,也會戴上不同的角色濾鏡,用自己的角度去產生理解,難免失真;再者,即便真的很熟悉,只要對方有意要對我們隱藏自己的某個部分,我們基本上就不會知道;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不了解自己的人,因為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行為模式通常會比較混亂,因此,當一個人自己都搞不懂自己時,我們就更不可能對他們產生確實的理解了。 說的這麼多,簡而言之就是:
我們事實上根本很難探知他人真實的意識活動。
因此,我們需要學著適時的放棄追究,試著接受在某些事情上,我們可能無法取得合理的解釋,而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用情境來說明: -人類範圍之外- 對於一些死亡事故,我們可以追究的極限,大概就是這件事哪方的過失更多,至於為什麼「剛好是這些人、剛好在那個時間,又剛好集齊了事故條件」,用科學的方式來說,就是機率問題,就算我們不願意接受,也無法再有更多了。 -人類範圍之內- 假如伴侶提出了分手,他/她給了我們一個理由,那麼,我們接受這個說詞也就完事了。如果我們不接受,那可以追究的極限也不會超過通訊軟體、社群網站的範圍,而這些東西,除非伴侶喜歡在上面抒發心情,否則頂多也只能看出對感情是否不忠,對方心中那些與他人無關的因素,只要他/她們不說,我們是無從得知的。 在這些緣由不可知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注意力的焦點,從原因轉移到結果上。理由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已經是定局了,如果能有這種意識,我們或許就不會耗費太多精神去糾結原因,更能專心的處理「接受結果」這件事。 如果你是容易糾結原因,而難以接受結果的人, 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 1️⃣外界/對方給你的理由是什麼? 2️⃣你無法接受的原因是什麼? 3️⃣你認為什麼理由是你可以接受的? 4️⃣你覺得理由的真實性跟可接受度那個更重要? 通常思考完會出現兩種情況 其一是你有某些可以接受的理由,就算不是真的,你希望對方給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其二是不管是不是真的、合不合理,無論理由是什麼你都無法接受。 如果你是前者,那你的課題可能是要試著去明白, 世界和人的發展與變化,都沒有必須如你所願的理由。 如果你是後者,那你的課題可能是要去意識到,自己純粹就是不願意接受結果,與理由無關,而就算你不接受,也無法改變什麼。 但不管你是哪一種,都需要先覺察自己的情況,才有辦法去處理它。
在接受這件事情上,每個人的方式和需要花費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可以很快的接受大局已定,也有人需要在不斷的碰撞之後,才能放棄掙扎。 我想讀了這篇會比較有感的,大概是介於這兩種之間的人吧,畢竟前者這部分沒有障礙,而後者光是知道也沒用。不過必須「撞南牆」的這類人需要注意的是,在你真的放下之前,做的那些事會不會其實帶給對方諸多困擾,把無辜的人捲進自己的課題,不是很厚道。 總之,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你更認識自己, 也希望往後你的糾結可以變得少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