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讓光復「光復」

光明復活後的光復車站
花東在鐵路電氣化之後,光復糖廠為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進行了改進和修繕,在2016年正式啟用,成為新的光復車站,而距離光復車站十五分鐘的光復糖廠正式著名的吃冰景點。光復車站為當地大眾轉程的交通樞紐,雖非每一號的火車都有在此站停靠,但此地仍是居民進出重要的地點,以及當地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光復車站以「塑造原始之自然車站」為概念,外觀用來呈現原住民的風格,最重要的是也保留了四周的濕地景觀,而此地並未因為改建成新車站而拋棄舊有的風格,即使已經修築成新樣貌,依舊保留著舊車站的建築骨幹,也融入了新的意象來呈現光復車站的新樣貌,光復站前的屋簷可以遮陽,以此改善車站室內無空調的缺點,休息地點如同其他車站一樣,這裡的鐵馬族補給站可以供人休息,廁所則是設置在站外,寄放行李的地方是以行李房為主,車站窗戶的上方有些設置了盆栽,加強綠化和美化環境,月台的時刻表也改為電子看板,可以刷電子票證進出月台,售票口則是六角形的,相比其他平行式的月台,顯得格外有特色。
光復糖廠旅 途休息地光復糖廠
香腸攤阿伯 隱藏身分花蓮縣解說員招集人
在糖廠內走著走著,我們發現一間香腸攤,經過我們一問才知道,這位葉伯伯是土生土長的光復人,已經在這邊住六十二年,阿伯的身份不只是香腸攤的老闆,其實在二十年前他還是整個花蓮縣解說員的招集人。
在1999年的3.4.5.6月,因為東華大學想要提升花蓮觀光產業,所以他們就培訓一批在地的解說員,為花蓮的觀光帶來提升,而伯伯就是當時培訓的其中一個人,結訓後大家希望能夠把這群社會、民間資源聚集起來一直延續下去,所以才讓他當了召集人。
葉伯伯也跟我們分享了很多有關當地的歷史,他說光復是阿美族居住的地方。其中,阿美族有兩個系統,一個叫恆春阿美,另一個叫海岸阿美,海岸阿美在東海岸登陸以後越過海岸山脈進入縱谷,選擇在光復鄉定居,在奇美還有吉安都有,但是光復有兩大部落,就是所謂的太巴塱跟馬太鞍,兩個都是阿美族的聚落,伯伯也向我們解釋了馬太鞍和太巴塱名字的起源。
馬太鞍
伯伯說馬太鞍是一種樹豆,它是是一種灌木型的原生種,高度大約一至兩米,如果不是在這種很肥沃的田地,他是不會生長的,就算生長也不結果,他胥杳在河床地,要在河床地才會順利生長
太巴塱
我們也像伯伯問到太巴塱和馬太鞍這兩個地名的由來,伯伯跟我們介紹到太巴塱早期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在大概25年前,縣市裡面曾經寫過,太巴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為他在縱谷的東邊,太陽會從東海岸上來,這是最早的說法。
後來大概20年前有拍了一個電視劇,是屬於原住民的的故事,談論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恐懼,台灣早期發生在部落的白色恐懼,那個電視劇叫「誰在橋上寫字」裡面的重點是有個調皮的小孩,他聽他們長輩講說以前太巴塱周邊有河床,河裡面住著很多白色的螃蟹,但是為什麼現在都看不到?所以他就偷學校的粉筆,去把螃蟹塗白這個說法也就否定了太陽升起的地方這個說法,現在已經統一的說法是白色螃蟹,這就是這兩個地名的由來。
光復的特色美食
我們訪問到洄家種稻的攤販,攤販小姐說在光復有一間原住民阿美族的特色餐廳,叫做馬太鞍欣綠農園,那邊有一些野菜吃起來蠻特別的。
接下來訪問到一位香腸攤的阿伯,這位阿伯去幫候選人加油鼓勵,在那裡喝到了一種特別的湯,叫做血肉模糊湯,原住民部落有一種湯叫做「血肉模糊湯」,湯裡面有榨菜和老竹筍,這兩種材料煮湯是屬於客家菜,傳到原住民部落以後就變成了血肉模糊湯,因為早期的阿美族人們沒有鐵鍋和鐵器可以煮飯,就使用了一種方法煮飯,叫做「石頭煮法」,利用檳榔的葉梢,檳榔葉長出來包覆在檳榔樹幹上的那一段叫做葉翹,阿美族人把葉翹折成四方形,因為葉翹很厚,所以他們把水裝在葉翹裡面,再把食物放進去,再用石頭火烤加熱後放進裡面,這就是阿美族的石頭火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