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不平「繁」——志學車站

平凡不平「繁」——志學車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不那麼繁華,天氣不那麼晴朗的午後,

來到不那麼的平凡的志學車站。

走出志學車站的那一刻,我們做好準備探索這片土地。經過幾十年經營的志學,有了繁華的一面,似乎已沒了鄉村的靜寂,多了絲熱鬧。在與當地人的談話之中,我們一同翻回開啟故事的那一頁。

志學車站

志學車站


志哈克的行動歷史字典——火車站長

月台上,有位身穿橘黃背心的人,他是壽豐鄉志學車站站長,正忙碌得指揮來往的火車,協助進站列車的運轉。我們站在車站的剪票口,注視著對面月台,等待訪問的機會,終於等到了站長,趁著這段無火車經過的時刻,我們開始了這段訪談。

志學車站站長

志學車站站長


從談話中得知,站長於民國87年調來志學車站,當時一天的營收大概一千多元,最高不會超過三千元,後來受到東華大學的影響,乘車人數增加很多。一開始東華大學只有研究所,並沒有大學,成立大學部後,車站的營收增長至一天七萬到十萬,是一個由千元增漲至萬元的差距。現在因為電子票證的誕生,東華大學的學生大多不拿實體票了,又或者選擇在便利商店與郵局取票等,較為便利的購票方式,使得車站的營收減少,目前為三到四萬。


早期是沒有木瓜溪橋的,志學村的人要去花蓮市必須從南邊繞到鯉魚潭,因為走公路繞太遠了,以前的村民要去花蓮市都會坐火車。但如今,經由台九線前往志學的路途上,有了木瓜溪橋截彎取直,村民去花蓮市都改以公路為主,所以車站營運的主要客源為東華大學的學生。


志學的土地大多為石頭地,多種植甘蔗,因此初期志學車站以貨運為主,主要是載送甘蔗到光復糖廠,壽豐站、豐田站的功用也與志學站相同。志學車站的整體外觀,仍沿用以前的造型,是周圍車站中唯一沒有拉皮的車站,而車站旁的兩個車棚,大約蓋有十幾年之久,一陣子後將要拆除,改建為其他造型。


除了最熟悉的志學車站外,對於站長來說,上班時每天接觸各種、各式、各樣的旅客,也有些特別的趣事。有的乘客因為火車誤點而生氣,有的乘客因為買不到位子而生氣,有的乘客認可你的服務則會給予讚美。就像我們有時候坐在麥當勞,靜靜的看著窗外的街景那樣,站長也在車站中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乘客們。

與志學一同成長的服飾店

走在志學車站出口幾十公尺遠的陌生街道上,我們走進了街旁的一家服飾店,「叮叮咚咚~」聽見門鈴聲,店內的阿姨便熱情地前來招呼。我們照慣例自我介紹後,阿姨便娓娓道來他這幾十載用雙眼見證的當地故事……

服飾店阿姨

服飾店阿姨


以前車站周圍的土地,全部都是農地,種西瓜種稻田種菜,沒有什麼外來收入,路上也都是老人。二十年前東華大學來了以後,農地被教育部徵收,有些地主就成了大富豪;附近也開了許多商店,大學後面就有很多吃的。服飾店也是那時候開的。開服飾店以前,只有出國批發舶來品,回鄉騎車拿去給朋友選購,呼朋引伴之下,便會聚集五六人一起挑衣服。有去過日本東京批發設計師的衣服,一款就單幾件而已,不會做很多。後來客人漸漸多了才開實體店面,店裡的衣服都是設計師的。會來店裡消費的大部分都是熟客。


阿姨敘述著她的經歷,一邊翻找著她很喜愛的衣服。和阿姨道別後走出店門口,原本陌生的街道,豁然生動浮現了從原本的稻田、西瓜田,到大學興建、一家家商店逐漸開張,以及街道繁榮之景。我們對當地的人文和經濟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將帶著這份感動,繼續走上我們的故事探索之旅。

永不滅的青春活力——志學國小

眼前的校園正是吸引我們想記錄下來的事物,迎面而來的是面目莊嚴的蔣公銅像,在下面寫下了「天下為公」是每所建立蔣公銅像的學校都會刻上的經典,周圍佈置的綠色植物,為這所學校增添不少活力的氣息,校門口大樓上金色的字詞,寫下「花蓮縣壽豐鄉志學國小」。

raw-image



進入校園,望見佇立在兩旁的榕樹,榕樹下大面積的陰影處,可見樹齡甚是高,地面上寬大的大理石片塊所貼上的地板,在其中裝飾著紅棕色的太陽紋路,抬眼一見前方,又一座直立於大理石地板上的蔣公銅像,而這次刻在上面的,換成了「永懷領袖」,一旁的日晷,可讓學校的孩子們了解其歷史及用處,也有守時的寓意。

志學國小主任

志學國小主任


訪問學校的學務主任,在他提到,這所學校建立於民國四十一年,而明年就是創校的七十年,學校將要擴大舉辦校慶,現在正正籌備著校史。


學校還未建立前,是台糖的所有地,校舍都是茅草屋矮房子,而且只有一棟而已,主任抬起手,指向教務處的位置,帶領我們的目光投向那處,教務處那棟樓,以前是茅草屋,在民國九十三年才蓋成樓房,司令台旁、校門口的那棟樓是在七十年的時候蓋成的。


主任有個高齡七十的老校友,在以前,他們都要在這裡挖防空洞,而且在那個年代,上學的人數非常多,並分成兩部制,週六則全校一起來,因為人數較多,所以是四個人用一張桌子來上課。


以前從裡這到豐田,路上滿滿都是載甘蔗的車,孩子們就會到甘蔗車行走的鐵軌路,搭上車來學校上課。木瓜溪橋在那個年代是沒有通的,所以如果要從這到花蓮市的話,就要繞過鯉魚潭才能到,而這裡便有了水尾甲的名稱,就是叫做水的尾巴,自木瓜溪橋通了後,再加上有個東華大學,這裡才慢慢繁榮起來。


在學務主任的講解下,我們了解了這裡的事物,經過學校的某個長廊,壁面上記錄下學校常出現的鳥類,如候鳥、紅鳩、五色鳥等。校園中有顆榕樹,三十年間由渺小轉為龐大,而最老的並不是榕樹,而是棕樹。

從小在志學生活的阿姨


我們走進小巷尋找下一位訪談者,這時看見身穿粉色上衣的阿姨悠閒地坐在自家的騎樓下。她是從小在志學長大的在地人,我們好奇地詢問她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回憶往事,阿姨親切地分享這小村莊幾十年的變化。

當地的阿姨與老師伯伯

當地的阿姨與老師伯伯


原來在建東華大學以前,志學是個空曠的鄉下,人不多,也沒有商店,生活上並不便利,買菜都要走很遠的路,屋前的柏油路,過去只是雜草叢生的小徑,我們現在所見的便利都是後來才有的建設。阿姨伸出手指,比劃著附近的建築,有的是大學生宿舍、有的是民宿,都是後來才蓋的,過去這附近都是台糖的地,多種植花生、甘蔗與玉米。


目前住在志學的第一代已經沒有了,第二代現在也已七、八十歲,而第三代則都已離開志學出外打拚,很少務農的人,剩下的田大多種草養牛,因工作機會的關係導致在地人出走,令我感到相當惋惜。

愛上這片土地的台北老師


一位來自台北的伯伯,是教化學的高中老師,曾經來花蓮幾次遊山玩水,深深愛上了這片靜謐的鄉土。


在今年暑假來到志學享受退休生活,阿伯笑眼盈盈地說:「曾經在三更半夜時聽見雞的啼叫聲,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以為這隻雞是投錯了胎,根本是夜貓子才對;但現在早晨朝暾未起,聽見鳥叫聲的他已習以為常,知道原來是天該亮了!


問了阿伯何不選擇留在台北享受便利的生活環境?他表示:鄉下同樣有不滅的路燈,滿街的商店佇立,讓他覺得生活機能甚是齊全,志學卻多了份花蓮獨有的清幽寧靜,於是選擇在此定居度過晚年生活。


老師伯伯鼓勵我們去追求興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除了志學有東華大學,也可以去外縣市開開眼界,但若能同時享受便利與清幽是再好不過的了!

紀錄影片





avatar-img
乘上鐵路齊旅花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讓光復「光復」 光復,位於花蓮東部中段地區,在日治時期以製糖為主業,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項特色。在製糖廠沒落之後,光復過往的繁盛漸漸成為過去,但相關糖業也轉型成觀光等等相較以前不一樣的產業,也是此處勾起我們對於光復的興趣,促成了這次實地踏查的活動。
大和是大富的舊稱,曾經這裡是大片的甘蔗田,藉此維持著製糖廠的運作。在製糖廠倒閉後,大和也從過往的繁榮逐漸走向沒落......我們對此感到婉惜,決定前往大富,訪問當地居民來了解這片土地。 充滿故事感的彩繪牆 大富村長的小交流所 當地雜貨店 神明堂 北玄宮的廟公伯伯 光復分會會長的雜貨店 後記。
舒服的天氣,悠閒的下午,我們來「壽豐」。 一切就緒,準備展開神奇的旅程。
讓光復「光復」 光復,位於花蓮東部中段地區,在日治時期以製糖為主業,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項特色。在製糖廠沒落之後,光復過往的繁盛漸漸成為過去,但相關糖業也轉型成觀光等等相較以前不一樣的產業,也是此處勾起我們對於光復的興趣,促成了這次實地踏查的活動。
大和是大富的舊稱,曾經這裡是大片的甘蔗田,藉此維持著製糖廠的運作。在製糖廠倒閉後,大和也從過往的繁榮逐漸走向沒落......我們對此感到婉惜,決定前往大富,訪問當地居民來了解這片土地。 充滿故事感的彩繪牆 大富村長的小交流所 當地雜貨店 神明堂 北玄宮的廟公伯伯 光復分會會長的雜貨店 後記。
舒服的天氣,悠閒的下午,我們來「壽豐」。 一切就緒,準備展開神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