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為什麼我從來都不看有嘻哈、大嘻哈這類選秀節目

要融入嗎?

工作時,常常有別的部門同事經過我的時候,會來搭個兩句話:「欸哥,最近有看大嘻哈嗎?」
可能是我日常的形象(或是在社交媒體上)總是一個嘻哈仔 (O)、宅(X)的樣子吧,這些民眾們總是會用這些話題來跟你拉近一些距離。
但畢竟我已經不是以前那種孩子了,公開疾呼「你們這些主流仔才是不入流」的想法絕對不是一個成熟大人該有的行為。(Hi,獨立樂團聽團仔)
所以通常我都還是會打哈哈的回應個幾句屁話:「沒有耶,最近太忙了啦。」真的有空的時候會上Spotify搜尋個Playlist,隨機聽個幾首看看有沒有一些抓耳的歌,記一下歌手名稱,下次有人真的想跟我討論的時候拿來當作一些談資,假裝自己也能融入民眾的行列。(職場小技巧,以後聊)

身為一個貴古賤今仔

從小我聽的大部分是從90尾到00-10年的老美嘻哈,Mix 一些如大支、熱狗、蛋堡等等充滿台灣藝術氣息的台饒OG。基本上我對這個文化的認知就是從最古早時代還在地下的時候就開始的。
在我心底的形象,身為一個嘻哈歌手就是要來挑戰體制的,生長在底層糟糕的生活環境,他們不畏懼地怒吼出他們深層的想法,不需要誰的打分數、按鈴轉身、或是加入戰隊的邀請。通常90出身的嘻哈仔都是一些大嘴巴,垃圾話不斷噴都不需要擦口水的那種。而我從00年開始深受一些 Hustle 掛的嘻哈歌手啟發,在網路還沒興盛起來的時候,沒有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的歌手們常常就在自家的房間用簡略的錄音器材搞出一些誠意100技術10的草根作品。
關於行銷部分,像 Ace Hood 一般在加油站或是塞車的車陣中,像是賣玉蘭花一般地兜售自己的混音帶 CD,最後因為被伯樂相中,而被推上大舞台發光發熱的故事也是時有所聞。
這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就是嘻哈文化最吸引我的一種特質
而當你把你的價值高低的決定權,交給那些坐在評審座的「老師」們的時候,整件事情就造反了。

身為一個嘻哈歌手你需要誰的認同?

我就問無益煩這類「類嘻哈歌手」到底要當什麼導師,到底想要導誰?而就算大支校長覺得你很屌,你也不應該像個小迷弟一樣地起立立正敬禮仰頭說聲「謝謝老師」,除非你是我這種歌迷。
嘻哈文化在NBA的化身,戰神Allen Iverson曾經說過:「我不想當Michael Jordan,我不想當魔術強森,我也不想當Larry Bird或Isiah Thomas,我不想當他們任何人。當我的生涯結束的時候,我想要有辦法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說,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做到了。」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來的場域,如果你是謝謝老師型的,那真的是謝謝了。

從地下走向大舞台

當然嘻哈在以前默默無聞的年代真的是地位很低,真的是個非常小眾、非常Niche的類別,在學校要放一些你認真覺得熱血沸騰的經典作品的時候,同學還是會把你的CD播放器關掉然後改放五月天、周杰倫,順便還會嘴你個一兩句說:「唸唸唸唸到底唸三小。」
現在不一樣了,到後來似乎人人都好像能搭上兩句「誰跟誰有beef」、「某某的Flow很好」、「XX真的很有Swag」(不是那種)等等嘻哈詞語,街訪去問走在路上的大學生耳機在聽什麼,大概超過一半都會去聽一些嘻哈相關類別的音樂(Shoutout 龍虎門),其實覺得還滿欣慰的。

說到底大家就還是要賺錢嘛

音樂這種東西,當你沒錢吃飯的時候多有想法到底有什麼用?但當大部分參賽者其實並沒有那種自我主義、反叛精神的時候,而整個體制搞得好像以前星光大道般試圖去營造一個類似偶像的外包裝,藉由導師評分「我覺得可以」「我覺得不行」來決定誰的命運該怎麼走,而嘻哈選手把命運的決定權交出來給別人的時候,真的就不太吸引我這種難搞小劇場聽眾了。
或許這些選秀節目真的功勞很大,對於把這個文化推廣給大眾來說,但我還是不會去看。 🙃
不過有錢堪賺直須賺啦,Get your money up. 有些人的作品還是滿炸的就是了
爽就好了嘛,管那麼多。
老師您好,請幫我打分數
老師您好,請幫我打分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