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物 / 黃曦
與談人 / 蔡忻達、李佩蓁、邱妤、沈沛語
攝影 / 王政帷
撰文 / 沈沛語
▍黃曦
夜不寐,遂做起夢來。拍電影是好夢,寫字則不然,但繼續寫,才不至於窒息。總是相信村上說的:在這裡,一顆自由的心及敏銳的感覺,要比聰明更為重要。Instagram:黃曦好夢。合作請來信:huangsunny0606@gmail.com
▍前言
在與黃曦見面之前,我只聽過她的聲音,讀過她的文字,感覺到她是一個溫柔的人,並有著強烈又細膩的情感與個性。那天下午,在陽光還有些刺眼的時候,我們在校園裡碰面,看見她時,我著實被嚇了一跳,她穿著亞麻連身裙,在那溫柔的外觀上,是佈滿大大小小的刺青圖案,這使她看起來極為特別,讓我更好奇關於她的所有。走進電梯間,我忍不住問她脖子上的圖案是不是刺青?因為我知道這個部位是數一數二的痛,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她溫和地說「對阿,這是刺青,滿痛的。」到這邊為止,對她的印象,就是「哇!太酷了吧。」
今年 26 歲的黃曦,是熱愛電影和文字的自由工作者,過去曾從事影視拍攝工作兩年,目前以撰寫電影評論和雜誌編輯⋯⋯等文字工作維生。
「我求學階段的興趣就是電影,當時只是很單純的觀看,沒有欣賞亦沒有評論,也並不認為自己可以做拍攝。」然而在這剛剛好的際遇裡,她遇見了剛剛好的自己。大學時期就讀文學系,雙主修傳播系的黃曦,在大二時寫下人生第一本正式劇本,因此展開了多元的經歷,後來她開始參加劇本創投,透過此管道得到肯定,認為自己應該可以朝這方向繼續前進。
剛開始,黃曦認為自己是喜歡拍片的,並且享受拍攝的過程,但片場的工作模式與環境,使她失去自己完整的時間,這時才意識到,對於她而言,其實「拍片」這件事情是擅長大於喜歡,所以選擇離開片場。在這段經歷中,最快樂也最喜愛的是能夠「做自己的創作」。
離開片場後,因緣際會進入劇場,做影像拍攝、剪輯還有寫劇本的工作,在寫本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主題和類型的限制,所以黃曦覺得自己是在創作-作為劇場的影像剪輯時,也是在創作,劇場語言和影像語言之間的轉化是一種新的詮釋。嘗試這些工作時,在選擇之間也掙扎過,因為創作這件事情,在還沒有被看到之前,是沒辦法藉此維生的,對於黃曦來說,能夠在檯面上被看到的創作者,其實都是努力之餘也那樣幸運的人。
後來因為家中有所變故,黃曦離開了劇團,在那段空白的時間裡,她覺得應該要回去做她本來就想做的工作,當時《釀電影》剛好在找編輯,從此開始了她的釀人生。
「雜誌編輯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在創作之餘很好的觀察角色,因為你要去專訪的那些人,不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見到或是碰觸到的角色,但是藉由雜誌編輯,在專訪的過程中,我覺得對我來說是看到了我現在還沒能看到的,某一個世界的面貌。」黃曦認為面對這些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光是聽他們說話,就是一種收穫,也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對於創作或是在這個時代「如何被看見的同時,又一樣保有自己。」
而在收入以外,黃曦表示最實用的是學到一套完整的編輯方針,能夠讓自己以相對專業的眼光來觀看任何跟文字有關的東西,例如看報導、電影和書籍等等,都可以更敏銳的發現,標點符號、段落以及文字的精準度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在編輯與影評的工作崗位中,她也學習到角色切換的重要性:「當你今天是編輯的時候,就不能以創作者的眼光來決定你覺得的好是什麼。簡單來說,我現在想更動的這一句話,我要很清楚的先把自己切換為編輯,去思考究竟是因為我是一個創作者,我覺得這樣子用更好,還是作為一個編輯的身份,我知道這樣子用不對,不對跟不好不太一樣。即便我意識到這是對的,但不好我也不能去更改,你要極大化的去認同或是尊重原作者。」
黃曦和我們分享自己還沒開始寫影評之前,看電影的習慣是挑食的,開始工作之後才變得雜食,這種習慣使自己接收到最新的電影資訊,讓自己保持最佳的敏銳度。當工作和生活結合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在觀看電影時,發現心裡想訴說的,被電影說出來了,這份感受會讓自己覺得「好險我是做這份工作。」
同樣喜歡文字並有意成為創作者的我,對於「喜歡」變成「工作」的這件事,感到未知與擔憂,這樣會不會失去熱忱、靈感或是變成一種壓力呢?黃曦表示這兩件事情像是在天平的兩端,當你選擇繼續創作,這兩端就會一直來回擺盪。「當你今天的創作不再只是因為自己想寫,而是變成工作的時候,你就必須要為其他人負責。你要為你的主編負責、為了來邀你稿的人負責,然後為自己的作品負責,甚至你也要為一整個網站的質量負責。突然間,你要負責的人不再只有自己的時候,就一定會有壓力。」
黃曦在寫影評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感覺自己身上有沒有靈感,因為電影評論跟其他文體最大的不同,是觀看電影這件事,會先觸發到你,讓你有所感,當你有所感的時候,其實就不會失去靈感。「只要你一直在看電影,就不會有一天對寫東西這件事情感到失望,因為只要不斷地觀看,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黃曦觀賞完電影之後,偶爾會有壓力,因為她必須挖掘自己的內心,這讓她感到痛苦,但是在痛苦當中釐清自己的思緒的過程卻又是愉悅的,這就是前面說的「來回擺盪」。
黃曦身為創作者,她認為自己的風格是向內的觀照自己,而非試圖要讓更多人知道某件事情,她只是很單純、直覺地抒發,感受自己在電影裡面產生的共鳴,寫下來之後,剛剛好有人擁有相同的感覺。儘管有時候沒有被看見,但寫過的那些創作,變成一種累積。「在寫東西的那刻是自由的,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但也因此需要更加嚴謹。」她在還沒被看見的時候,給自己的一項功課是,每天至少看兩部電影,看完之後從中挑一部來寫,至少要超過一千字。她告訴我們,這種嚴謹的態度是「不自由的背後,是對你未來的自由在作訓練。」
黃曦面對撰寫影評的疲倦時,她說:「當你認知到這就是你的工作,必須善盡本分,無論你今天的狀態如何,就是要走進去看完這場試映。因為這已經是你離開校園走到社會,相對最喜歡的工作了,這樣權衡之下,疲累感就會消失。」黃曦選擇她喜歡的工作,並以嚴謹的態度為自己也為工作負責,在這些日子裡,她同時釀出了自己獨特的風味。
我們在追逐自由的路途中,難免會受到現實環境的阻撓,並不一定可以直接往喜歡的方向前進,但我覺得只要繼續喜歡,就很有可能會經由不同的路口,走到喜歡的地方。在也許疲倦的生活裡,我們或許能從電影裡面找到迷失的自己,那一瞬間,我們都有機會被電影拯救,只要繼續喜歡下去。
⓵ 《亞歷桑納夢遊》
庫斯杜里卡的所有作品在我的人生節點作為重要的隱喻,他的夢境和意識流成為一種啟發,原來那個曾經害怕自己寫不好的心,並不需要著急,原來只要用全身感受,能被影像給吸引,一切書寫都可以是另外一場連接的夢。
⓶《東尼瀧谷》
電影的魔幻就是,即便影中人孤獨,寂寞如影,光是看著電影,你也能在剎那相信,曾經如此怪異、荒誕、邊緣的我們,在寂寞的時刻也能在哪裡,擁有陪伴。
⓷《夏日悄悄話》
此作絕對是今年鍾愛的電影之一,看著它,我願意相信,堵塞的、乾涸的心即將降雨,我願意開始想起自己也被牢記在心,我願意奔跑,跑向那個金黃色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