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養成出入自如的人生觀―搶不走的競爭力

走進湯城牙醫診所,如果不注意那一方小小招牌,一定會以為走進社區圖書館。從門口、玄關到候診室,甚至前往洗手間的通道,滿是書櫃、書牆,觸目所及都是書。漫畫、偵探小說、武俠小說、人文、自然、藝術、科學、雜誌、期刊,琳瑯滿目。
從這樣的空間擺設,就知道這家診所主人一定極度愛書。
診所主人,是知名親子作家李偉文。他對閱讀的喜愛,扎根得很早、很深。
李偉文念國小的年代,學校普遍資源不足,常常兩個班級輪流用一間教室,學生只上半天課。功課少、時間多,偏偏那個年代還沒有電玩、網路,電視只有三台,白天還可以在野外玩,晚上根本沒什麼娛樂。再加上和姊姊、哥哥年紀有些差距,玩不起來,他常常覺得孤單。
「能做什麼呢?」李偉文笑著說,自己找到的出口,「就是看課外書。」
班長的「家庭訪問」
只要是書,李偉文什麼都看。
不過他的家境普通,父母偶爾給的零用錢,他全拿到牯嶺街的舊書攤買書,也只能買幾本,哪能滿足他的閱讀渴望。
聰明的李偉文,想出一個好方法。
「小時候我當班長,那個年代班長很有權威。我跟同學說要去他們家做家庭訪問,因為我的成績不錯,同學的爸媽都很歡迎我。」
「我一到同學家,就把他的書分成兩邊,一邊是我讀過的,一邊是我沒讀過的,然後把沒讀過的書借回家,一次借五本。還書時,請同學把書放在我看過的那一堆,再拿五本我沒讀過的書借我。就這樣,幾個星期後我把一位同學家的書看光,再繼續去另一個同學家,」李偉文不諱言。
一天看五本書,數量相當可觀,同學家的書夠讀嗎。
李偉文幽默的說:「還好,國小每兩年就重新編班一次,所以,當班上同學家的書看完,剛好又換了一批新同學。同學知道我愛看書,也會幫我介紹新朋友,如此一來,我借書的對象就源源不絕。」
借書借成終身幸福
自幼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李偉文上了大學,自然而然成了圖書館的常客。
「我每天都跑圖書館好幾趟,如果哪一堂課不想上,上課前就去借一本書,利用上課時間看完,下課後還書。這樣借書、還書,到最後我跟圖書館的人都很熟,他們看我那麼愛讀書,要我乾脆到圖書館當工讀生,所以我在圖書館當了三年工讀生。」
李偉文就讀中山醫學院(今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除了讀醫學院的專業書籍,圖書館其他類別的書,李偉文也不放過。在那個借還書仍要填寫借書卡的年代,學校圖書館的借書卡上,幾乎張張都有「李偉文」三個字。
「在我之前,我太太也在圖書館工讀。她每次在整理書,都會在借書卡上看到我的名字,覺得很好奇,怎麼有一個這麼瘋狂借書的人?」
李偉文和太太兩人因書而結識,情緣因書而起,攜手共結連理。
每天看書五、六個小時
幾十年來,李偉文讀書的興趣不曾改變。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能夠安靜下來好好讀一本書,是一種奢侈;對李偉文來說,閱讀卻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享受。
李偉文身兼數職,既是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又是作家、金鼎獎評審等等,朋友笑他是「最不務正業的牙醫」。但是即便事務在繁忙,他還是每天撥出五、六個小時來看書。
這麼多的時間,怎麼可能?聽到的人全都感覺不可思議。
李偉文輕鬆解答,「基本上,我晚上回家就不接電話。從家裡到上床睡覺,指少有一、兩個小時看書;早上五點多起床,十點看診,中間又有三、四個小時可以用,一個月下來,大概能看到五、六十本書。到診所後,趁著診療的空檔,我就看期刊。我的診所訂了二、三十種期刊,很多都是從創刊號就開始訂。」
保持身兼數職的能量
長期浸淫在書籍中,李偉文感受到閱讀帶來兩股截然不同的力量,一是入世、一是出世。
「閱讀帶領我們入世,讓我們敢於探索新事物,不管面對任何領域,即使原本不懂,都可以透過閱讀有所了解,也就不會畏懼接觸新事物,」李偉文解釋入世的雙重影響,「另外,閱讀讓我們的視野更廣闊、看事物更明晰、內心也更有自信、更篤定,而這樣的力量可以幫助別人。」
李偉文因為博覽群書,在接觸不同領域時,不會恐懼、排斥,反而以充滿好奇的心探索、理解。這也是他一人身兼數職的動力和能力來源。
但是,凡是置身團體之中或處理眾人之事,必定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有時自己的一腔熱血被誤解或被澆冷水,心情難免沮喪。此刻,閱讀可以提供出世的力量。
面對挫折,處於困境之頓,李偉文透過閱讀脫離世俗紛擾,「進入書的世界,會發現人世間這些紛紛擾擾,其實都不重要。人的生命微不足道,人的努力又極其有限,當下或許非常重要的人、事,一段時間後便如過眼雲煙,誰也不記得。如此一來,還計較什麼?我們便可以用比較超然的態度看待當下的挫折,安頓身心。」
融合入世、出世兩股力量,李偉文建立了成熟的人生觀:「古往今來,再偉大、具影響力的人物,如今安在?時間一過,便煙消雲散。所以,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一切。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就是一種積極、熱情參與的入世態度;至於是否功成名就,不用在意,這就是出世的心境。」
閱讀,帶給李偉文極大享受與受用,自然也像許多父母一樣,希望孩子能擁有自己發現的寶藏。不過,他並不焦慮,也不過度刻意,因為要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家庭的境教和父母的身教,很重要。
讓孩子適性閱讀
李偉文家中隨處是書,夫妻倆閒暇活動也是看書,不用刻意營造,孩子就置身在充滿書香的氛圍中。李偉文的一對雙胞胎女兒A寶、B寶,自然也非常喜歡閱讀。
「孩子晚上睡覺前,都有一段閱讀的時間,那是她們最快樂的時光,」李偉文說。
李偉文的做法其來有自,「我的家人都愛看書,小時候,爸爸下班回家就坐在書桌前,哥哥、姊姊也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我也就喜歡閱讀。現在,我給兩個女兒的境教、身教也是如此。」
所以即使自己是愛書人,他也不會強力為女兒規畫閱讀。
「當孩子還小,我讓她們閱讀各類的繪本,內容比較廣泛。長大後,他們漸漸有自己的喜好,雖然我希望她們多元閱讀,但各人有各人的取向,即使是雙胞胎也勉強不來,所以,基本上我不會安排她們的閱讀,」李偉文補充自己的方法,「我會推薦她們不足的地方。我和孩子的互動還不錯,所以,我推薦的書,即使不是她們喜歡的類型,她們還是會看。」
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
A寶、B寶讀的書,八0%她們自己喜歡的,只有二0%是李偉文建議的。他認為孩子經過長期閱讀,已經有評斷書籍的能力,做父母的不必過度干預。
李偉文的女兒念國一時,曾經帶一本愛情小說回家。他太太發現後很緊張,希望李偉文跟女兒談一談。只是李偉文相信,孩子當下會看某一些書,可能基於好奇,所以先按兵不動。
果然,幾天後,李偉文在閒聊時問女兒:「咦!妳不是帶一本書回來,好看嗎?」
女兒彷彿覺得這本書不值得一提,「喔,那是跟同學借的。不好看,還了。」原本親子之間可能面臨緊張局勢,自然而然的化解。
因為閱讀,李偉文和孩子有許多共同的話題,除此之外,李偉文也為孩子挑選影片,家人一起欣賞、討論、親子關係非常親密。
「我的孩子讀中學時寫了四年專欄,介紹適合的書、戲劇、電影給同學。當他們不知道該推薦什麼,或是不知道自己的推薦適不適合,就會問我意見。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會一起討論。」
身為父親,李偉文深深覺得,自己對兩個女兒最好的引導,就是讓他們習慣閱讀、愛上閱讀。
「當我確定,孩子真的把閱讀當成生命中快樂的事,身為家長就很安心,」李偉文感到非常安慰,「我知道,閱讀的力量已經進入她們的內在,即便將來她們遭遇到困頓、挫折,也已經多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武器、一個安頓身心的依靠。」
讀紙本,更能深刻吸收
面對時下年輕人沉迷3C,習慣網路閱讀,幾乎不讀紙本書,李偉文感到非常遺憾。
一向積極樂觀的他,嘆了一口氣,「我一向主張閱讀紙本,因為網路的閱讀跟紙本閱讀差別很大。」
他舉國外的研究報告為例,「有一個針對大學生的實驗,將同樣一篇文章給兩組年輕人看,但是一組看紙本、一組看網路。同樣時間後進行測驗,發現紙本閱讀那一組的學生成績高出很多,這證明紙本閱讀和網路閱讀的吸收不一樣。」
為什麼兩者有這麼大的差異?
李偉文補充說明,「當我們翻開紙本書,會被吸引到書裡面,讀者的思緒和作者的思緒連結在一起,我們不知道自己在閱讀,因為書消失了,我們已經進入作者的世界裡。但是,閱讀電子書時,螢幕不斷會有東西跳出來,人的思緒會隨時被打斷。」
針對年輕人,他甚至主張,「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沒有資格用網路搜尋資料。遇到問題,應該找教科書或經典的書籍,把不懂的領域好好讀過一遍,才能建立起基本的架構。透過網路搜尋,只會被廣大的訊息淹沒。網路提供的訊息很片段,是低階的、淺顯的資訊,快速獲得也快速遺忘。」
不過,電子書也有它的優點,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文字,被蒐集到一個小小的硬碟中,既輕便又不占空間,對一個重度讀書、買書的人,實在非常方便。但儘管如此,李偉文對紙本書還是情有獨鍾。
「手握書卷和面對電腦,那情感與溫度是不同的。就如同走進圖書館,面對浩瀚書海,觸摸、閱讀紙本書,你彷彿置身於古往今來的偉大智慧當中。但在電子書庫裡找書,每一本書就是一個冷冰冰的小硬碟,價值感都不見了,」李偉文說。
營造與書零距離的居家空間
當3C已經難以抗拒,怎麼讓年輕人關掉電腦,拿起書本?
「不必強迫他們遠離,」李偉文回到境教的觀點,「布置一個隨時可閱讀的環境。在家裡擺很多書,甚至洗手間也放書,哪天電腦當機或是拉肚子跑洗手間,隨處有書可讀,搞不好他一看就看出興趣來。」
對書櫃的設計,他也有一番觀察,「最好是開放式的,不要有玻璃門,方便隨手抽取,玻璃門會阻隔閱讀的慾望,雖然打開玻璃門只要兩秒鐘,但打開的機率卻是微乎其微。」
準備了開放式的書架,又該放什麼書?
「提供孩子喜歡看的書,」李偉文常常提醒家長,「對於還沒進入閱讀世界的孩子,不要用大人的角度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看。主觀的推薦某一本書,孩子不見得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好,反而覺得大人選書太過價值取向,很無趣。」
以鼓勵誘發閱讀動機
所以,李偉文建議,不要太打壓孩子的閱讀,「即便是羅曼史小說、漫畫、武俠小說,只要是文本,都鼓勵他去看。當他習慣看書,再想辦法因勢利導,推薦好書。」
確實,青春的孩子很容易排斥大人的建議。但是透過環境營造,讓書成為家裡的一景,反而可以誘發閱讀動機。李偉文解釋:「即使孩子不看書,但置身在充滿書的環境中,每天面對書,久了也會有書香味。」
曾有一回,李偉文到茉莉二手書店演講,向聽眾提出同樣的建議,也得到同樣的回饋。
那天演講後,書店老闆和李偉文坐下來聊天,說起自己的經驗。老闆的親戚有個孩子當廚師,因為餐廳倒閉,便到書店幫忙。剛去時,這個年輕人氣質不好,但是經過一、兩年與書為伴,即使只是搬書、鋪書、整理書,氣質已經大不相同。
二十年後還在的禮物
閱讀是最好的傳家之寶,李偉文建議家長,與其帶孩子吃大餐、買玩具,不如多為孩子買書,「我們小時候家境不算好,但是即使吃破蛋,都要買書。」
早年台灣普遍貧窮,有些雜貨店對於運送過程破損的雞蛋,不會丟掉,而是挑出來便宜出售。商店可以減少損失,許多家庭也因此受惠。「我爸媽就專買這種蛋,省下開銷,發給我們零用錢。一拿到零用錢,我們就去舊書攤挖寶,」李偉文說。
朋友之間往來送禮,李偉文認為,書,也是最有價值的禮物。
「一樣三百元,送一盒巧克力,吃完就沒了;但是送一本書,十年、二十年後,那本書還在,」李偉文笑著說:「送書最划算,如果你用點心,了解對方的閱讀偏好,選擇他喜歡的書,他會永遠保存,永遠記得你。」
以自己為例,念國一時,國文老師送李偉文一本《西方的沒落》。幾十年過去,師生已經失聯,但是這本書一直在他的書架上。
人類的文明,必須透過文字記載保存,但是每個文字符號有自己的意義,必須經由學習才能掌握。對我們所愛的下一代,如果希望他們有更好的能力面對未來,閱讀能力是父母能給予最好、也是最基本的傳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