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有關「海峽中線」與「撤僑」

    Comment

    Harry Truman declared “the Neutralization of the Strait of Formosa” shortly after the break of Korean War in 1950. Later, “The Middle Line” was formed after the Taiwan Strait Crises of 1958 and the AOR of ROCAF reached to 15 miles off the coast of China . Along with the emerging of China, the AOR of ROCAF retreated from the near coastline to the west of the Line because of LTH’s declaration of “the Special State-to-State Relations” in 1999.
    In fact, the US is so strong that its decis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o support Taiwan ” or no. It acts its way, even nothing to do with win or lose.
    由報導可知:1950年杜魯門宣布的「台海中立」,以1958年的823砲戰而確立其範圍。而「海峽中線」在199979(報導為74似有誤)以「特殊兩國論」為契機,被美國要求而退縮了中線以西「額外的領域」。

    撤僑(以及護僑),不過是19世紀以來國際關係的老把戲。當一國(特別是大國)在某事件中告誡他國我們之間有多重關係,多半在暗示這類可能性。

    然而報導中最有趣的並非前述的「老把戲」,而是「新玩法」:美國傾向單獨動手。單獨動手,所以局面可以獨享(行動自由),這是戰後德國分區佔領的痛苦教訓,並在日本佔領獲得修正。又因為是單獨動手,所以美國對台灣並無「挺不挺」的問題

    進一步說,「挺不挺」台灣只是一個幻象,其實質是「挺不挺」作為一個「兩洋國家」其全球戰略佈局的右手──日本的身上。不挺日本,美國就不是「兩洋國家」,從地緣政治上說,美國就只是「一般大國」。假使美國是「一般大國」,會促使中日聯手,那,美國就玩完了。

    【相關閱讀】
    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內容1999.07.09
    防中、防台,還是典範移轉?(台海欠安美日駐軍與那國)

     

    兩國論後 我退出海峽中線以西領空 ■自由(2009.07.27

    今年是兩國論發表的10週年,19977月台灣海峽陷入1996年飛彈危機後的高度緊張,雙方戰機在海峽上空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下,台灣空軍被迫放棄海峽中線以西的領空,喪失半壁江山。

    美國強力介入 我失半壁江山

    199974,李登輝前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談話,中國也毫不意外地採取強硬軍事回應,海峽上空戰雲密布。
    當年曾任重要職務的退役人員指出,與1996年飛彈危機不同,1999年是兩岸空軍實力最懸殊的年份。台灣的IDF、幻象機與F-16等二代機陸續服役成軍,且配備劍二、雲母等視距外中程空對空飛彈。而中國空軍新購Su-27雖服役但尚未形成戰力,仍以殲七、殲八II等落伍戰機為主力機種,不是我方對手。

    領先對岸空防 當年達到巔峰

    因此,姑且不論兩國論的內涵,在有軍力為後盾的情況下,空防勝算操之在我,1999年確實適合提出兩國論,時機點不算差。
    退役飛官說,雖然美軍早就提出海峽中線,但在1999年之前台灣並不承認這條界線。當時台灣領空的最西疆界為福建沿海陸地起算,向東延伸15的海面上空。1958年八二三砲戰後40年來雙方戰機都以此為巡航界線,也有「你不出海,我不進大陸」默契。
    默契首度被打破是在1996年飛彈危機,國防部長陳肇敏當時是空軍作戰司令,中國軍機當年雖然敢出海,卻不是飛入台灣海峽,而是在海峽南北開口處出海飛行擺出姿態,由於不是在海峽上空,對台灣威脅不大,我方僅保持監控。
    1998
    年中國軍機出海將近500架次,都在沿岸附近飛行,未深入海峽中心。但19997月中旬開始,中國軍機以一般小兵力在海峽中線之西側巡航,擺明蠶食領空,沉重的壓力落在空軍每年夏秋兩季,派駐到澎湖馬公的IDF中隊身上。
    據飛行員回憶,以IDF的戰力,當年中機絕對有去無回,中國飛行員也很清楚是自殺任務,幾次都從無線電監控到他們與地面聯絡的內容,由於不知道何時會被擊落,他們聲音明顯顫抖。
    台灣為何高度自制不對侵入中線以西的中機採取行動?據指出,美國政府眼見中國戰機堅持飛中線,而台灣戰機一副要打絕對奉陪的模樣,再加上雙方已發生多次空中接近,若不介入遲早開打,於是緊急出面仲裁

    中方一再挑釁 戰爭一觸即發

    知情人士說,參謀本部派員前往美國開會,美方高層認為兩國論可做不可說,說出來引發緊張是台灣的不是,要求台灣不得採取軍事回應,並把空中巡航範圍限縮到中線以東,否則美方也會對台有所回應。我方逼不得已只好同意,參謀總長唐飛將此命令傳達到作戰部門,台灣正式喪失海峽中線以西的領空。
    而這位參與會議被迫接受丟掉半壁江山的將領,在危機結束後一段時間便打報告退伍,成為代罪羔羊。但可想而知,幾乎所有飛行員都不滿於我方沒打就讓出一半領空,認為太丟人。面對基層的反彈,當時的空軍總司令陳肇敏為此還巡迴部隊安撫,以免擦槍走火
    確立中線後,危機仍未解除,中國軍機依然頻繁飛往中線,馬公中隊的12IDF戰機經常緊急起飛,飛行員勞頓不堪。為避免中「疲兵之計」,便不再按慣例跟著對方起飛,而是當中機巡航結束準備返航時才起飛。
    由於台灣始終沒有收回兩國論,中方則持續以軍事施壓,除了空中兵力,地面部隊也在福建集中,一直到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死傷慘重,中方顧忌國際輿論才放鬆軍事壓力,但中線以西非我所有已是既成事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7/today-p9.htm

     

    美地面部隊 可能以撤僑名義登台 ■自由(2009.07.27  

    兩岸發生戰事,若美國基於國家利益出兵台海,會用何種方式介入?軍方將領以自己與美軍打交道的經驗認為,美軍從來沒打算跟台灣聯合作戰,會按自己的利益行事,但地面部隊有可能以撤僑的名義登上台灣陸地。

    將領說,從1991年波灣戰爭到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軍都意識到即使是北約盟國,都無法與美軍採取密切的聯合作戰,更不要說軍事實力遠遠落後的台灣了,也因為美軍與其他國家的軍力落差越拉越大,廿一世紀的幾次出兵,美軍都傾向獨力完成

    雖然台美沒有同盟條約,但從過去中美同盟的樂成計畫相關內容,可以看出美軍如果決定介入台海戰事,

    1. 第一步將是授權太平洋司令部與台灣交換作戰地圖,
    2.
    接下來透過博勝系統的連結,雙方使用相同的作戰符號,讓美軍可以掌握台灣部隊的位置,
    3.
    接下來就是清空空域與海域,由美國海空軍獨力執行任務。

    將領說,在這個階段,台灣海空軍最好不要出海與升空,才能把誤擊機率降到最低,尤其潛艦水下辨識不易,最好留在港口內。

    4. 此外,駐防在日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是第一波抵達台灣的地面部隊,
    5.
    美國政府將發布撤僑令,陸戰隊會搭乘直升機首先抵達護送僑民撤台,這讓美軍地面部隊名正言順地留在台灣,當美僑撤走之後,陸戰隊撤不撤就有彈性空間,也是美軍決策者的行動自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7/today-p9-2.ht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真如/神性/梵,是單純存在,故無內容、不變動;無形性,故遍時空;先驗,故僅存概念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