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大坑秋思

秋晴的週末,思量著該去哪裡漫遊?妻提議往三義走,但我很想到大坑尋秋,她便依了我。
秋天登山的好處之一是不必早起,睡到08:30起床,慢悠悠吃了手沖咖啡的早餐,09:30左右才出門。妻膝蓋不好,且意在有地方「哈瑞 奎師那」即可,我放她在往波若學苑6號步道的路口下車後,再自往大坑3號深入。
11/07登奇萊前的3個週末,為練體力,我都上了大坑,10/30那次,便已小察秋色,但心中以為象徵的無患子葉尚未轉黃,這回,應該差不多了。由於約定12:00左右接妻,而我之意既主要不在登山,2個小時便不夠3號步道來回,遂從頭就打定主意以5、600公尺附近的大無患子為折返點。
《以下照片都是在大坑3號步道0-600M間尋秋所得。》
如我期望,無患子黃得正好,雖不是秋高氣爽的天空,但還算有藍有白,週邊紅葉,也帶著淡淡的熱情配合演出。在樹下徘徊、磨蹭,任意識流馳騁,怪的是,在秋光中,我腦海中卻老參照著春天……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留春住!」這是一闕送別詞中對友人的叮嚀,但如此吟詠著,就覺得不僅僅離情依依,還有對春的戀戀難捨,而春是青春,是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可是明知留不住,所以才以「千萬」表達那種強烈而無奈的渴望吧,畢竟,是與請喜愛的餐廳幫你保留靠窗的位子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就没人說「千萬留秋住」,常聽的是「天涼好個秋」,生命中的愛恨情仇到此已經沈澱了,透著點兒晶明,「曖曖內含光」,無奈,還是有一絲,但什麼都不必說了。
【無患子】
【週邊紅葉,帶著淡淡的熱情配合演出。】
忽而,又默唸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高中國文讀的,與陳伯之書,非常喜歡的句子,這麼美,誰想到文章竟是為招降寫的?把它代入秋天?「暮秋十月,大坑草衰,雜實生樹,黃葉繽紛。」只有黃葉,為什麼繽紛?因為有各種黃,分布在這裡那裡啊……!太無聊了吧?更無聊的還在後面,我隨又想到,能寫出如此天成佳句的人,中國文化自是化入骨髓了!於是聯想起王國維,其實是從文化的「化」想到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輓詞序中說的:「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而我之對此印象深刻,是因民國73、4年間,初就職台北,獨自賃居,夜晚多暇,常逛書肆,某次偶然瀏覽陳寅恪先生文存,翻到王觀堂先生輓詞這首長詩:「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一讀,氣盪腸迴,宛如觸電,遂不能自已的一路讀下去:「……風義生平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讀罷,感動無比,這樣的作品,比起我喜愛的韓愈石鼓歌、李商隱韓碑也不遑多讓,當即整套買下,儘管詩存只佔其中極小的一部份。回家數日之內,將這首詩讀到可默「打」的地步─當時正勤練倉頡輸入法,其後幾個月,更把全集硬生生啃了大半,後來又去蒐購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和汪榮祖著的史家陳寅恪傳,著實對這位國學大師痴迷了好一陣子。
【暫離無患子向600M處走途中,其實走不到100M。】
【約600M處對面秋山映襯眼前紅葉,F18小光圈。】
【約600M處對面秋山映襯眼前紅葉,F5.6較大光圈,朦朦朧朧仍是秋。】
【大冠鷲與秋葉的對話?此時從600M處折返無患子。】
【秋葉與秋山的對話,中間的無患子葉,隱然呈現心形。】
【無患子、千金榆,秋葉與秋葉的對話。】
啊!真的很扯,到大坑尋秋,竟會尋出這等陳年往事,回到家,從書架取下陳寅恪先生文存第一集,把輓詞重溫一遍,意猶未盡,又找出王國維人間詞話,信手翻讀:「……『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氣象皆相似。」呵!呵!怪不得老將秋光參照春景,因為「氣象皆相似」嘛!
【要找個背包能與黃葉相搭的山客可得靠機運啊】
【這位歐吉桑看我拍得有趣,終於忍不住拿出他的照相手機「比劃」起來。我看他拍得有趣,終於忍不住舉機朝他打了一槍。拍完這張,我也好返程了。】
【淡淡背景中依稀可見4號步道入口前的長青橋】
【紅嘴啄著黃果,也見秋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