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八大箱機密文件,流入舊書攤」,這是九月十七日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一則特大標題,引起了爸爸的關注,內文敘述曾在蔣介石時代,擔任過警備總司令、台灣省政府主席的黃杰,於逝世五年後,他所藏的大量工作日記、備忘錄、公文、照片,竟然流入資源回收系統,被古董書商發掘,成為近來少有出土的文史資料。最後,被曾任新聞記者的徐宗懋(如果爸爸沒記錯,他在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曾被流彈所傷)出面買下,花了二十萬元;經過初步的整理研究,他認為裡面許多資料本來應該歸為國家檔案的,部份密件是否可以解密,都還不知道呢?
爸爸逛舊書攤也算很有經驗了,翻書時特別留心版本和內頁的簽名,比如曾買過香港明報出版的張國燾【我的回憶】、文星版的李敖【胡適評傳】等,更蒐羅到李鴻禧、李敖題字的書,但對於據說是黃杰檔案現身地點的臥龍街,爸爸並不熟悉,而即使就算有機緣碰到,能不能識貨?捨不捨得花錢?也很難說。在故紙堆裡挖寶,最有用的工具是豐富的學識,再有些閒錢,當然更完美。。
綜觀整個事件,爸爸得到幾點感想:
一、黃杰家人缺乏歷史意識,居然把一座寶山當垃圾丟掉,或許因為和「大人物」太親近了,並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得吧!
二、政府檔案管理的粗疏,令人驚訝與擔憂;而黃杰身為大官,在那「保密防諜」的時代,卻竟毫無「敵情」觀念,記者猜想他自認深受蔣介石信任,所以連這種事也不忌諱,爸爸的看法是:「人治重於法治,檔案制度管不了他。」
三、千萬別小看「收破爛」的!他們知識未必高深,但為了求生存,對值錢的東西嗅覺敏銳,只要有所懷疑,就送去給古董商鑑定,個人因此發筆小財,也搶救了不少重要文史資料;然而國家檔案若需倚賴這種方式「回收」,未免有些可悲。
四、今年七月起,台北市環保局執行新的環保政策,大宗廢棄物由清潔隊直接派人收件「處理」,使得「收破爛」的失去為歷史文件做最後「把關」的機會。政府檔案管理不好也就罷了,現在連民間的「收集」管道也斬斷了。徐宗懋建議環保局應該成立文史科,另外也有學者主張文化局下設環保科,看來的確有必要,不過對於國史館或類似的機構來說,這實在太諷刺了。
89.9.23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