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23-05-13 積跬步至千里,成就新鴻海

媒體報導:「鴻海法說後,多家外資維持原評等,目標價介於15-150元」,開出年淨利衰退超過五成,最差依然維持110以上的評等很容易理解,之前貼文也提過了,衰退是一次性業外因素,對未來展望不會有影響,因此作評估時會分開看待,加上庫存調整第二季已經差不多了,第三季新品推出,鴻海今年持平或是些微衰退是可以預期的。 鴻海主要業務營收來源穩定,又是大型權值股,股價就不容易波動,而電動車、半導體相關新事業,還在資本支出階段,這些成本費用都會反映在財報上,也因此抵銷了未來性對股價的拉抬效應,而劉揚偉表示傳統車廠整車代工業務,還要一年的時間才會實現,因此接下來至少到年底,除非電動車市場出現明確具體的突破,法說會後我預計今年比較好差不多110也到頂了。 劉揚偉一向作的比說的多,法說會上已經非常肯定傳統車廠的電動車代工一定會發生,加上其對俄州車廠目前狀態表現出來的自信,顯見佈局應該有足夠程度的掌握,才會作出明確的承諾。

伺服器與電動車,蓄積能量的鴻海
股價的漲跌沒辦法猜,但企業的經營是可以預期的,長期下來,只要業務達標,前景明確,該補漲的價差一定要漲足,當這一天來臨時,對於早期買在低價、不離不棄的長期股東,就是應得的獎賞,而買的如果是業務穩定的大型權值股,股價隨著價值帶上去,要再從低價買到,是不太可能的事,就如同現在要去買200元、300元的台積電,大概會被笑沒腦袋,相對的,當初買在低價的股東,遭遇逆風,也不用擔心賠錢,投資只要能夠作到不賠錢,差不多算贏一半了。 當一個產業領域出現了明確的未來性,小型股先行,大型股後至,這是很合理的事,根本不用擔心鴻海未來不漲,近來的廣達與緯創,股價驚漲的原因,主要在於伺服器與車用市場的未來性。 要記得,全世界伺服器市場,有一半是鴻海吃下的,台灣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來,差不多抵一個鴻海,且鴻海電動車不是作作零件供應,是建立平台,直接挑戰全球百年汽車製造工業,期待這麼大規模的成功,給他多一點時間本來就是應該的,廣達市值鴻海的1/3,緯創市值鴻海的1/10,當一兩年走過,這些相對小的代工廠輪番漲完了,全面達標的鴻海會是什麼光景,我們慢慢看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