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淡雅脫俗,更將書裡植物學的重要背景顯露於外。不過總覺得如果背景能夠舖滿苔蘚──愛瑪終身陷溺的研究──或許會更好?而小說原名《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我認為這是作者伊麗莎白的野心,就像開頭引用句「生命的本質,我們看不穿;但生命的造化,我們了然於心」,這不僅是一個女人的一生,更是一趟生命探索的旅程。書名更或許反映了書中十六世紀伯麥「萬物之名」的理論──即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和每一棵樹的設計當中,都隱藏著改善人類的線索──書中針對此說安排了一場辯論,一方完全相信,一方卻完全懷疑。
一部觸動人心的作品,成功的關鍵,或許是能夠讓出身背景環境都不相同的每位讀者,都能在主角身上找到一抹似曾相似的影子。讓讀著小說的人們驚訝於那份相似,那些表達不出的孤單、妒忌、恐懼、懷疑、逃離…...,那些一如既往被隱匿在夜晚的黑暗面的真實情緒們,卻在作者的筆下蠢蠢欲動如洞穴裡的蝙蝠,撲動著翅膀朝著你飛來。因為這些主角的生命往往比真實還要殘酷。
最近看小說的時候常常思忖,為什麼作者會設定這樣的時空背景,為什麼要安排主角們這樣的個性這樣的遭遇?例如說這本書為什麼在龐大的歷史中偏偏落腳在十八世紀的英國與十九世紀的美國?那是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代、科學革命、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那是一個從零開始探索、發現、顛覆、爆發的世代。每個知識的領域都是一塊新大陸。另外這部小說裡作者對每一位角色的描寫都相當用心,愛瑪、蒲登絲、亨利、碧翠絲、漢娜克,為什麼愛瑪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有這樣的爸爸、媽媽、妹妹,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元素都間接形塑了愛瑪的個性,而芮塔、霍克斯、安博思......,每個遇見都是一次萬花筒的翻轉,一遍遍註定了愛瑪命運的走向。
一如我們透過閱讀愛瑪的人生觀察自己的人生,愛瑪也透過裸露的石灰岩上緩慢移動著的苔蘚觀察她自己的世界,在研究「苔蘚時間」時,嘗試不為自己的現世人生發愁。因為也許並不是每件事都有答案,就像愛瑪小時後聽到媽媽給她這答案時持續了數小時的驚嚇。因為也許很多事我們都已無法改變,我們也像愛瑪一樣,一遍遍想像原本可能採取的各種方法折磨自己,但在那之後,事實證明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
而我已經開始期待愛瑪剩下的另一半人生,會如何走下去了。(此次出版社僅提供前半部小說試讀。)
註:小說卷一中提及的曾三度遠征太平洋的庫克船長為真實人物,Captain James Cook,其在第三次決心號出征其間與夏威夷島上的島民發生打鬥而死亡,這部分的許多小說內容都與史實相符(可參考維基百科上資料)。從此許多細節更可見此耗費七年時間寫作,規模浩大的作品,作者蒐集資料之用心詳細。
(以下摘錄自馬可孛羅文化)
【作品簡介】
一個寒冷的冬日,愛瑪誕生。曾經出身貧微的父親亨利,是
藉由對植物的探索與認識,她一步步揭開演化的神祕面紗。
耗費七年時間寫作,作者蒐集大量資料,呈現出這部格局浩
【作者介紹】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
1969年生於康乃迪克州沃特伯里市,自有記憶以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