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也談買房

筆者自認為人生閱歷豐富,寫出來都是極主觀的個人觀點。一向知道很多台灣人買不起房子,亦知道很多人在這方面的考量上苦苦掙扎,所以也來湊熱鬧。
很多人相信房地產「專業」,然而這種「專業」是有範圍的,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如果以曾經的勝敗論英雄,曾經在房地產最頂級的經紀人第一高手,必然是中國市場的人,我可以肯定此人一定不懂得何謂「高地價政策」,這個全球最獨特的政策源於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而坑殺中國地產市場的,就是這個國家誤用了「高地價政策」。
為甚麼曾經房地產經紀人第一高手會在中國市場,因為此人曾經達成交易的金額在全球中無人能敵,讓我們先看看一些數據:
2018年5月25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發布「2018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100強」,恒大綜合實力居第一名。
2018年7月19日,2018《財富》世界500強發布,恒大以460.1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230名,較2017年大幅上升108位。
2018年世界500強裡,全球不動產行業排在最前位置是恒大集團,這是歷年以來不動產企業擠身 500 強最高位置的一年。按理來說,地產經紀人達成最高交易金額非他們莫屬,但這些人不懂得「高地價政策」,後來潰敗時還不知道死因。這些人在不動產生意上好像曾經很專業,這只是有範圍的專業。(請問台灣不動產經紀人知道甚麼是高地價政策麼?)
維基百科對「高地價政策」有很詳盡的論述,筆者只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政策一定發生在地小人多的地方,從前在香港,所有的正常房屋,除了偏僻地區以外,幾乎一定是隨時可以租出去的,亦即是一定會有需求的人來看房子、租房子,這是其特徵。台灣大概只有很少地段才有這樣的情況。
筆者有好朋友居澳門,曾經向他提出近似的問題,如果香港人在澳門置業,將房子租出去,一方面有利潤,一方面可保值,是否划得來?
朋友說,這裡根本沒人這樣作,因為只有外勞外傭才會合租房子,他們搬走後房子一團糟,租金還抵不上裝潢費用,本地人甚少租房子。因為澳門不是「高地價政策」地區。
迎期越南的房地產危機亦有另一種啟示:
很多產業離開中國,部份進入越南市場,市面的欣欣向榮同時製造了不少新的財富,這些大部份新財富亦必然流入房地產市場,一但全球經濟衰退,出口訂單減少,房地產需求意願亦會冷卻,跌盤便會出現,必須作出合理的調整,這便是現在越南房地產的情況。
台灣呢?少子化的延續就已經預估了未來的需求,熱炒大概只能發生在台積電相關的經濟圈子範圍,另外,最大坑害華人的概念來自美式生活,請看一看這方面的真實面貌:
以筆者的觀察,城市生活分成兩種,就是歐式跟美式的分別。歐洲人偏向於崇尚環保,一般人不介意入住政府規劃的房子,愛用自行車到捷運站轉乘交通工具。
美國地區不同,很多地方甚至難有公車,汽車成為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無甚政府規劃的房子,一般人住私樓。美國的中產不住城市,他們在城市工作,住城市週邊的低密度住宅,上班時車程只需半個小時,理想的模擬市民世界。
這模式背後對華人影響最深,筆者認為這是華人的不幸。因為有歐式生活去作出比較其坑人之處。無論中、台、港、澳,全都劃一的趨之若鶩,不問原委,只盲目追求「房子、車子、狗子、兒子。」城市要求這些物質成本很貴,有多少上班族付擔得起?美國人只有窮人住城中,我們卻在城中打造烏托邦。
對於「生活質素」,筆者又見過奇景,在香港基層公屋內見到美輪美奐,除了地方較細小,絕不輸於名廈華都,又在全球租金曾經最貴,銅鑼灣百德新街地區,左鄰右里美不勝收,但有些屋裡面卻有1960年代的廁所和廚房,破敗不堪,入住以來從未翻新裝潢過。
人們究竟想擁有房子抑或是享受生活品質是兩回事,擁有房子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無需顧及太多美感。生活品質是要十年八載就要裝潢翻新的。我寧願住最新的房子,也不住五十年前的最高級華廈,除非它們定期裝潢,這一切都是成本,都需要「錢」。
香港太古城、美孚、黃埔都是典型中產區,可房子外表不錯,內中亦是千瘡百孔,內傷累累,業主有苦自己知。
然而在台灣,如果租住房子,都常有機會住在較為新近建成的房屋中。生活品質當然較高,廿年不到,這些房子又會成為明日黃花。看不見的牆內設施甩甩漏漏,縫得東來西又破,補好南來北又爛,必然會令業主增加不少煩惱。
說到底,筆者是外來人,始終不會了解本地的實際情況,只是城市房子,到處楊梅一樣花,提出多一些眼光和角度,對考量買房的人,總有那麼一點的幫助吧。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