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分鐘帶你認識行動支付背後的技術

行動支付,廣義的概念為藉由網路並以任何移動存取設備啟動的支付行為,像是利用手機、平板、語音、訊息等方式付款,皆能被歸類在廣義的行動支付下。因此大家常說的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大多隸屬於廣義的行動支付底下。

行動支付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

1、NFC感應支付
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屬於一種非接觸式的近端支付形式,範圍是0~20公分。讓兩台裝置在近距離的情況下進行通訊,進而做出檔案傳輸、付款等等應用。由於運輸距離短且連接過程快速,因此擁有較高的保密性與安全性。此外,NFC可運作在被動與主動模式,因此即便是被動寄主設備(如手機)沒電也可以正常運作。如 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等。

補充NFC技術:

2、QR Code 掃碼支付
QR(Quick Response,快速辨識),能迅速讓行動裝置辨識,並快速解碼獲取資訊。由於QR Code有著容易製作且資料儲存容量大的特性,打破了裝置與技術的限制,擁有更低廉的建置成本,是目前行動支付市場的主流付款形式,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主動或被動掃描長形條碼或QR Code,便能完成整個支付流程。如,街口支付、LINE Pay、台灣Pay等。

QR Code 為何能獨霸一方?

1、不受手機廠牌限制:
只要是智慧型手機、平版即可進行掃碼,不須受限是Android或iOS系統,也不須持有NFC感應功能的高階手機,因此使用族群較為廣大、能夠更加普及化。

2、無場域、刷卡機器之限制:
交易設備不限在「刷卡機」,店家只須出示QR Code條碼,所以店家不必具備POS系統(Point of Sales,銷售點終端),消費者就能透過手機的相機掃描即可完成交易,硬體建置成本相當低廉,更容易深入夜市攤販及小型店家。

3、具高度支付便利性:
QR Code 交易時可順便掃描電子發票手機載具,步驟簡單,還能綁定各式會員卡進行集點回饋,並串接各種信用卡銀行,使親友間即能以掃碼方式轉帳、分帳,因此同時具備多元的使用環境,可達到「免掏錢包」的無現金生活。

補貼政策加速掃碼支付的發展?

政府為配合我國114年整體行動支付達90%目標,財政部於107開始針對小規模營業人提供租稅優惠。因掃碼支付在建置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有利商店快速導入,因此政府此舉無疑推進的掃碼支付的發展。
從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的交易筆數及金額占比,在筆數上2020年第一季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的筆數占比約65% : 35%,在金額上約為50% : 50%,隨時間推進,到2021年第二季,在筆數上掃碼支付占比已增加至近70%,金額占比也增加至60%。

資料如下:

NFC是否能吹起反攻的號角?

目前很多通訊服務商推出NFC行動支付應用,將手機 SIM卡結合NFC,其代表例子就是「電信悠遊卡」,取代一般悠遊卡的功能,讓消費者能直接將手機的NFC感應區域輕觸卡機上有悠遊卡標誌的位置,即可迅速完成交易,提高支付的便捷性。
事實上,不管是掃碼支付還是感應支付,都有各自優勢與主力消費場域。單就消費者支付方面而言,NFC因為不須額外安裝 App、操作更直覺,因此學習成本相當低,就使用者的支付體驗上我認為是優於掃碼支付。
或許隨著隨著NFC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NFC在支付上能夠大大降低店家的建置成本,並利用原先就較多元化的使用場景,如智能門卡/車鑰匙、智能家居等,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提高顧客黏著度,說不定NFC支付能夠逆勢翻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