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人陷入錯覺的原因

    看哪,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語。(耶7:8)

    《呂氏春秋》中有些寓言指出了人陷入錯覺的三個原因:偏信他人的意見、懷疑他人的動機和隨從自己的欲求,而夏娃被騙、違背上帝的命令也是受這三個因素影響。

    偏信他人的意見

           〈有始覽·去尤篇〉說:凡聽信、接受他人意見的人,往往會有局限或形成偏見,而正是由於局限或者偏見,聽信、採納他人意見而得出的結論必定是荒謬的。       

    〈先識覽·去宥篇〉有個典故:楚威王原來向沈尹華學習文獻典藉,但有個近臣對威王說:“國人都說王是沈尹華的弟子。”威王聽後很不高興,因為他相信了那臣子的話,在內心形成了一個錯覺,以為國民會因此而輕視他,就疏遠了沈尹華。這實在荒謬。

    亞當和夏娃本來遵守了上帝的命令(創2:16-17),但由於他們自身的局限,在聽了蛇的謊言之後(創3:4),對上帝話語的真實和祂用意的良善產生了懷疑、形成了偏見,最終決定背叛上帝、犯下大罪。

    懷疑他人的動機

    〈先識覽·去宥篇〉有個寓言,講的是一位老人看到鄰居家有棵枯死的梧桐樹,說那棵枯樹不吉利,於是鄰居就把樹砍了。老者後來請求鄰居把那樹給他當柴燒,那鄰居很不高興,認為那老人很陰險。

    那位鄰居因為老人請求把砍下來的枯樹給他當柴火,就懷疑老人告訴他那棵枯樹不吉利的動機,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沒有根據地懷疑他人的動機,不僅顯明自己思想上的錯覺,也會使自己無法認清他人或者他人意見的真實性。

    女人在吃那知善惡樹的果子前,相信上帝的話是真實的,也相信上帝的用意是良善的。然而,蛇不僅直接否定上帝話語的真實,而且否定上帝動機的良善,(創3:4)這種雙重的否定對女人信念的殺傷力非常強大。

    隨從自己的偏愛

    〈有始覽·去尤篇〉中的一個寓言,說魯國有一位長相極醜之人的父親,儘管看到了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卻認為那美男子的相貌不如自己的兒子。作者感歎道:這位父親把長得最美的說成不如最醜的,是受到他自己偏愛的局限。

    偏見的產生源於人對某個對象的態度。人看重某個對象,內心的情感和情緒就被牽動,心竅會被蒙蔽,做出的判斷就不再準確。那位父親偏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很自然地會認為自己那長相醜陋的兒子比那公認的美男子還英俊。       

    同樣,對那果子強烈的欲望使女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她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也把善的看作惡的、把惡的看作善的,因為這樣,她就有理由去吃那果子了。於是,“她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給了與她一起的丈夫,他也吃了。”(出3:7)

    〈有始覽·去尤篇〉的作者總結說:“當人被偏見蒙蔽之後,就會把白天當作晚上,把晚上當作白天,會黑白顛倒,把賢明的堯當成殘暴的桀,如此這般的蒙蔽會帶來極大的禍害。那些亡國的君王,不都是被蒙蔽之人嗎?”

    亞當和夏娃從恩典和真理中墮落,其原因有三:偏信魔鬼的謊言、懷疑上帝的動機和隨從自己的欲望。從此之後,人類的思想就變為虛妄。

    思考:我聆聽他人的意見時,往往會根據什麼做出判斷?我怎麼覺知自己的偏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當亞當和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之後,他們對現實的感知陷入了錯覺,不僅他們在理性上對上帝、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被扭曲,導致思想的虛妄和虛假自我的產生,而且陷入了羞恥、恐懼和憤怒這些前所未有的情緒之中。他們陷入自欺而不自知。但上帝向人顯明自己的信實與慈愛,也讓人看清上帝國度這一現實,呼召人改變想法、進入這現實。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