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孟子、莊子、老子、孔子

    真相不是表面的真相,內心的陰暗投射到外在,便成了喧洩,是一種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理糾結。

    堪稱中國的心理學者第一人的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如何讀心?就看眼睛。

    人間生活的價值分別心導致人心的腐敗,於是有了改革的必要,但人性與生俱來的引領又走進另一波的腐敗,然後再一波的改革便隨之而來,此時每個人的辨識思維就會喚起個人存在價值的根源,「心」才是價值。

    莊子的天地篇12 . 8:「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萬物隨心而生,隨之翩翩起舞的分析分別,究竟分不清楚,因此需要辨證思維。

    辨證思維並非分析思維,辨證思維源於科學,科學活動是價值中立的,是方便於分辨而非分別,一但有了分別,心就容易貼標籤,就是心理的偏頗了。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王弼有注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因爲缺乏而需要時,所彰顯出來的表面道德仁義,其實愚蠢無比,因為無法誠實面對自己。

    論語泰伯第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詩 》,用來當成自己修身養性並且撫慰人心靈的基本功;禮,是在與人社交上立身的素養;樂,則是做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修養。當權力使人心腐敗的時候,《詩》、禮、樂的訓練可以傳承以提昇。當下會成歷史,史事若能看成一種預言,就不至於在對或錯中糾結。

    ( 上文為某一次電影讀書會後,聽取曾老師講解時寫的筆記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喜歡書寫日記、隨筆,也喜歡紙筆邏輯分析事情並習慣書寫釐清相關問題,於是文字和我對話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