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時間管理】(5)打開一包你最愛的零食,先別吃

來看看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19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1930-2018)教授找來了643個四歲的小孩,在他們面前的桌上擺了棉花糖、奧利奧餅乾或椒鹽脆餅。實驗者告訴這些小孩:「我要離開實驗室十五分鐘,如果等一下我回來的時候,你沒有吃掉桌上的點心,那我就會給你第二塊。」

在這個實驗中,有三分之二的小孩抵擋不住誘惑,吃掉了面前立即可得的享受,失去了後續的獎勵;而其他三分之一的小孩成功地在十五分鐘內抵擋誘惑,得到了雙倍滿足。透過攝影機的紀錄發現,那些成功捱過時間酷刑、順利得到雙倍滿足的小孩們在十五分鐘的過程中用上了各種技巧去對抗眼前那個極大的誘惑。

        後續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當初能夠抵抗誘惑而延遲享樂的小孩,長大之後的表現普遍比較好,不管是在學業、人際、工作上皆然,他們的適應力比較強,比較善於自我控制、處理壓力、做長遠的思考。

        難道四歲定一生嗎?當然不是這樣,不然就回到宿命論的思考困局之中了。

而且,這個實驗後來陸續遭到挑戰。有學者針對這類延遲滿足實驗的一些細節做了更具體的分析,結果發現家庭環境所具備的特性對延遲滿足有相當大的影響;在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較容易有自制力,也就是家庭環境的資源比較富足,而且充滿了「說到做到、信守承諾」的氛圍,等待之後的報酬是可以預期的;而那些經常被欺騙、需求經常不能被滿足的孩子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衝動和本能,也更傾向立即享受。

新近的研究結果揭露了過去研究的限制(實驗參與者的同質性太高、家庭背景的重要性被淡化……),而這也讓我們有空間去思考,除了家族、甚至是人類基因的先天影響之外,早年的家庭環境、父母教養風格、日後的人際關係……諸多因素會如何持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表現。無論一個人在四歲的時候能不能夠忍住15分鐘不吃棉花糖,也不管他來自什麼樣的家庭背景讓他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我們在時間管理/延遲享樂的層面要做的是相信這樣的技能與態度是可以培養及訓練的,讓每個想要透過這種轉變而獲益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期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演化的強大本能出發,探討時間管理的困難何在,何以難如逆天抗神?如何在接納本能而非徒勞對抗的前提之下,使用一些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來減少拖延、使時間的運用有效率。 接著,探討一些讓我們在時間使用上沒有效率的心魔,並探討思維轉換的途徑,讓自己擺脫糾結束縛,不使光陰虛度。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