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改名建國後是否就是不一樣的國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改名建國後是否就是不一樣的國家,這個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

從國家的定義來看:

如果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主權、領土、人民、政府的政治實體,那麼台灣改名建國後,在主權、領土、人民、政府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可以認為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可實際上台灣如果成立了台灣共和國,我們只有1、國家名稱改變,而過往的歷史都不變,2、拋棄歷史的包裹,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歷史角度來要求統一。

從國家名稱的角度來看:

國家的名稱並不一定代表國家的實質。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不同名稱的國家,但這些國家在主權、領土、人民、政府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同的國家。

然後現代的中國人與親中的台灣人觀點卻認為,不管過去的歷史、主權、體系、人民、統治階層如何,只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也都是中國的,那麼回到主題,不管中華民國是否有改名,我們也仍然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因為我們是[傳承]歷史下來,就跟中國人與親中的台灣人用[傳承]認為台灣就該是中國一部分一樣。

從國家主體結構的角度來看:

國家的主體結構包括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等方面,這些方面並不受國家名稱的影響。因此,即使國家改名了,但主體結構不變,仍然可以認為是同一個國家。

所以即是中華民國改名為台灣共和國,其實我們仍然是同一個國家,甚至比中國這個5000年的概念更為相近,要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身還是蘇維埃共和國,隨後被國民政府打敗後逃至陝西,在抗日期間又重回中華民國體系下,抗日戰爭結束後,又內亂分裂出重新建國。

故此按照歷史回推,反而中華民國改名為台灣共和國還比中國各方面的[歷史傳承]更貼切原初國家,因為以上國家是什麼都變了,除了人民沒變,而中華民國這邊只有國家名稱變了,但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

從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

國家認同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它是由人民的共同歷史、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所形成的。如果台灣改名建國後,能成功建立新的國家認同,那麼就可以認為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但同時又因為我們只有名稱改變,我們對於舊有中華民國的概念也是完全認同,可以說我們同時具備兩種認同,但卻拋去歷史包裹。

最後綜合來看:

如果單從中國人與親中台灣人對於[傳承]這個概念來說,我們台灣其實仍然是同一個國家,而且同時具備對於[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兩種認同感,所以其實中華民國是否有改名對於目前台灣人來說,並無太大區別。

但對於仍舊想從中華民國認同感取得權力的舊有族群,這就是一個非常要命的一件事,因為他們目前能從台灣這塊土地取得權力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超過其他人,而只是他們享用這段歷史帶給他們的正統性,所以才相當恐懼失去這個歷史包裹。

最後做一個總結,要知道中國五千年來,目前這塊土地大小,有過多少國家,但目前都是統稱叫中國。

這一點說明,國家的名稱並不一定代表國家的實質。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不同名稱的國家,但這些國家在主權、領土、人民、政府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同的國家。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七雄、秦朝、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是不同的國家。雖然這些國家都位於今天的中國,但它們的主權、領土、人民、政府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同的國家,可是如今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與親中的台灣人卻不這樣子認為,他們認為只要傳承下來的,都可以當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按照如今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與親中的台灣人的觀點,就算台灣共和國建立,這是傳承中華民國的,甚至比中國的各個朝代歷史改變的更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改變,台灣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當然可以視為同一個國家。

所以台灣改名建國後是否就是不一樣的國家,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如果從國家的定義、國家名稱、國家主體結構等角度來看,台灣改名建國後仍然是同一個國家。但是,如果從國際上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改名建國後可能會產生新的國家認同,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同的國家。

最終就是看每個台灣人如何去定義這一類事,因為這件事既可以說很複雜也可以說很簡單,一切都只在於如今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與親中的台灣人和不親中的台灣人三者之間的互相較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瘋言瘋語的狼飄的沙龍
13會員
249內容數
這是一個無法論述對錯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而我反對專制,所以現階段我會比較偏向我們中華民國這邊。我是一個期待中國民主自由的人、也期待中東、非洲各國人民也能卓越成長起來。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2025/04/20
本文比較臺灣高雄與中國主要城市房價,以高雄地上權房產「河堤世界」為例,發現其價格普遍低於中國二線城市。儘管數據粗略,仍顯示在相同土地使用權模式下,臺灣部分地區房價相對較低,但未來地上權房產發展可能改變此現狀。
2025/04/20
本文比較臺灣高雄與中國主要城市房價,以高雄地上權房產「河堤世界」為例,發現其價格普遍低於中國二線城市。儘管數據粗略,仍顯示在相同土地使用權模式下,臺灣部分地區房價相對較低,但未來地上權房產發展可能改變此現狀。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