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時間管理】(40)心流

1分鐘有60秒、1小時有60分鐘、1天有24小時、1星期有7天……雖然人類制定了時間的客觀計算方式,但人類卻也同時對時間的流動感有非常主觀的感受。比方說病人在等待病理報告到來之前那種備感煎熬、度日如年的感受,或者是我曾聽過美術系研究所的學生經常一坐下來作畫就是八九個小時過去,真的是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我們在知覺上的時間流動感是存在非常大的主觀差異的,如果生活中有多一點讓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廢寢忘食的事情,滿足感與幸福感都會大幅上升。心理學家把這種完全沉浸在當下時刻的主觀經驗稱為心流(flow)。

我們對心流的經驗絕不陌生,而系統性地對這個概念進行探討及說明的心理學家是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34-2021),他在1975年具體地說明心流是當一個人在從事與自身之技能層次相符合的活動時,會出現一種沉浸其中,並且無視於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能夠成為心流活動的關鍵要素在於此活動所具備的挑戰性和行為者本身所擁有的技能之間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也就是說太難的事情會讓人想放棄,太簡單的事情也會讓人覺得無趣,只有那些在挑戰與技巧達成動態平衡的狀態下,人才會進入心流狀態。

齊克森米哈里早期訪談過數百位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棋藝高手、外科醫生等等受訪者,他們來自於不同文化、社會階級、年齡與性別,儘管對每個人來說的心流活動不盡相同,但是感覺卻極其類似,這表示心流經驗的一致性似乎是放諸世界各地皆準的;在心流狀態下,個體的思考和感覺會暫時呈現空白,感覺不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可能是因為個體在當下將所有的心理資源都聚焦在眼前的任務上,於是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資源去「想太多」,連時間感也一併消失了。

齊克森米哈里對心流的內涵提出九大面向,可讓我們做為設法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一種調整依據。要特別說明的是,針對那些我們本來就喜歡的事情,要進入心流狀態並不困難,你應該會很容易在回想起那些讓你廢寢忘食的事情時看見九大內涵的再現;這裡的重點是要去針對那些你一直拖延著不去做的事情,反過來利用那些你早就體驗過的心流九大內涵,採用其中可以用來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部分。

首先最重要的是讓活動所具備的挑戰與自身所擁有的技巧之間達到微妙的平衡(challenge-skill balance)。當事件毫無挑戰性,也不需要你付出什麼努力的時候,我們會呈現出一種可有可無的冷漠狀態,比方說當你陷在沙發中不停轉台看著那些不需要付出腦力的電視節目、不停滑動手機切換一個又一個的頁面時,如果那些訊息幾乎不費腦力,那你會逐漸進入一種輕微恍惚的狀態,腦袋沒怎麼在積極運轉;科學家已經談論過這種狀態對於人類大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大腦的經常不使用與退化之間是有關連的。在這種狀態下,時間也可能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但在你「清醒」過來的時候,通常伴隨而來的是空虛感,而不是心流狀態之後的滿足感。

當事件對個人來說太過簡單,我們會很容易感到放鬆或是無聊;相反的,當事件對個人來說太具挑戰性,以至於無法以自身的技巧應付時,則是會讓人感到焦慮不安,這兩種狀態都無法讓我們沉浸其中。

所以簡單來說,要進入心流狀態享受扭曲時間的快感,我們要調整的其實只有兩方面:事件的挑戰性與自己的技能強度。

會讓我們拖延的通常都是那些看起來挑戰性太高、太可怕的任務,前面已經討論過如何將大的事件任務做切割,以達到砌磚成牆的效果;切割的目的就是在於讓眼前的小任務所具備的難度是自己可以應付的,那麼我們就會比較容易著手開始,一步一步進入狀況,通常在這樣的過程中,自身的技巧也會隨之提升;相對的,如果開始覺得太過輕鬆,甚至無聊的時候,就是調高挑戰性的時刻了,比方說在球賽競技的時候,要讓自己投入其中的話,找到與自己實力差不多的對手,才是最好的組合。

接下來的幾種面向,所呈現出來的比較是進入心流狀態之後會衍生的主觀感受。在心流經驗中,個人會有一種知行合一(action-awareness merging)的感覺,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意發並進」,面對眼前的任務,如何做的想法和實際行動之間幾乎沒有時間差距,我們在頂尖運動員和演奏家身上最能看見這種狀態,他們透過大量的練習,讓身心養成一種反射動作,好像根本不用思考一樣,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大腦還沒反應過來,動作已經先啟動的狀況,武俠小說稱之為「發在意先」,這其實都是個人在心流狀態時,全身心一起合作,超越表層意識速度的結晶。

再來是在心流狀態中會感受到每個細碎行動的當下似乎都會有清晰的目標(clear goals)和立即的回饋(unambiguous feedback),這裡的目標不是指很大很遠的目標,而是非常細碎的,比方說運動員的每一個腳步、鋼琴家每一次與琴鍵的接觸、外科醫生的每一個動作……極細小的目標會不斷得到立即的回饋,讓個體不斷受到鼓舞或做出立即調整,這樣的過程通常也不會被意識到,只會在回想的時候重新品味,因為心流狀態的一個有趣之處就在於它會讓個體失去自我意識(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這裡說的當然不是昏倒的那種失去自我意識,而是你會因為太過投入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就是「回過神來」而脫離心流狀態、「想太多」而離開心流軌道了。

另外不難想像的是,你會感覺到自己全心專注於手邊的工作(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擁有極大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然後就是一般人比較常提到的時間感的扭曲(transformation of time),常見的時間感扭曲是「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或是前述提到的美術系研究生,低頭作畫,回過神來已經天黑,不知不覺過了八九個小時;但時間感扭曲也有相反的狀況,就是那種以為過了很久,其實沒那麼久的狀況,這並不是在無聊的課堂上扭動著身體等下課卻覺得時間過很慢的狀況,因為那一點都沒有心流其他面向的特質。心流中的時間感變慢時常發生在「短期間內做了很多事情」的活動上,比方說花式滑冰的運動員,往往得在極短的時間內高速進行許多動作,或是進入心流的上班族在一個上午做了比平常還要多的事,由於一樣的時間內塞了比平常還要多的事情,意識便會產生「做了這麼多事情,平常應該是過了多久」但其實並沒有那麼久的反差。無論是哪一種時間扭曲感,在事後通常都是給個人帶來滿足的感受。

最後一個心流狀態的特性是自發性的經驗(autotelic experience),auto=self(自我)、telos=goal(目標),齊克森米哈里將其合併,自創了autotelic這個詞,用來說明人們在心流之中會得到一種內在報酬的經驗,做這件事是充滿了個人的自發性與自己內在的目的;在那個當下,個體不是為了未來可能存在的外在報酬而去做事,純粹是為了做這件事而做,經驗這件事本身就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讓人想要一直沉浸其中。這種狀態在玩耍的小孩身上最容易看見,小孩子的玩樂就是玩樂,如果有個大人問:「你為什麼要玩?」這對小孩來說是個蠢問題,或者根本不能成為問題,玩樂本身就是目的了,哪有後面其他的?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往往是為了外在報酬而行動,比方說薪資、升遷、成績、學位……「做某件事本身就是享受」的狀況似乎都被排擠到有空的時間才能做,甚至為了外在報酬而做事的觀念還反過來傷害了純真的享樂本質,做某些事情之前習慣問「做這個要幹嘛?」「做這個有什麼意義?」拜託,想那麼多幹嘛?別當哲學家了,返璞歸真當個小孩吧,有些事情做了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爽、開心,這麼簡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演化的強大本能出發,探討時間管理的困難何在,何以難如逆天抗神?如何在接納本能而非徒勞對抗的前提之下,使用一些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來減少拖延、使時間的運用有效率。 接著,探討一些讓我們在時間使用上沒有效率的心魔,並探討思維轉換的途徑,讓自己擺脫糾結束縛,不使光陰虛度。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